开幕式现场。
郑世华先生回顾摄影历程。
湘西老摄影家唐克立(右)与郑世华在回顾老照片。
1997 年,当时还在保靖文化馆工作的唐海燕接待一批艺术家前往酉水采访。因家中贫困,她向朋友借了件衣服乘船上行,在拔茅险滩处下船拉纤,郑世华记录下众人拉纤的场景。展览当天,唐海燕站在这幅作品前讲述当年的故事。
文\图 施雨润苗
12月19日,刚走进吉首乾州古城画桥二楼的展厅,就看到两位老人指着墙上的照片边说边笑。照片旁一幅“往事并不如烟”的书法作品,正是此次摄影展的主题。
面前,戴着鸭舌帽、笑眯眯的精神老头儿,正是本次摄影展的主角——87岁的郑世华先生,他正在给身边拄着拐杖的友人讲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不时哈哈大笑,像极了一个向朋友炫耀新玩具的可爱小男孩儿,而从12月18日至26日在这里展出的146张老照片,就是他拿着自己的“大玩具”照相机,走遍湘西的山山水水记录下的真实“湘西”。
1
你看,这就是大山深处神秘的湘西。
“这是2006年国家轻工部代表及中央工艺美院教授梁任生一行考察‘中国土家织锦之乡’时,与龙山县非遗传承人的合影。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努力,才让湘西非遗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画家黄永玉带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凤凰老街餐馆就餐,这个地方现在大变样了。”“这是黄永玉在画凤凰古城,看,这表情太专注了。”“这是英国影视艺术家麦克在凤凰苗寨采访,凤凰的美能走出中国,他功不可没。”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吉首市景深文化写生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丰向记者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
2
你看,这就是回不去的“湘西”。
“前面穿白衣服的,就是我!那是1997年,我才20岁,刚毕业来到保靖县文化馆。当时,我负责接待省里和州里一批画家来酉水茅岩河写生。船行至此,由于水流较急,我们几个只能下船,帮忙拉船。大家都全神贯注地拉纤,并不知道郑老师拍了这张照片。后来,因修建水电站,这里已经被淹没了,一起拉纤的有两位老师已经不在了,还有一位年事已高,身体不便,今天来不了,刚刚我还站在这张照片前和他视频通话呢。”说着,唐海燕的眼眶湿润了,她注视着照片,沉默了。
3
“你看,这就是我用脚步丈量的湘西。”
“这是1982年著名作家沈从文回湘西时,和妻子张兆和在张家界的合影。那时候,张家界叫作大庸,还属于湘西州。我是1946年随父亲到花垣县茶峒镇(今边城镇)生活的,那里就是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地,我在那里见识了很多不一样的民俗民风。1957年,中学毕业后,我被安排在大庸照相馆,后调入县文化馆从事专职摄影。改革开放以来,湘西文化先辈沈从文、萧离、黄永玉等多次深入家乡,为这里深厚的民族文化鼓与呼,也深深影响了中外及本土基层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行走村村寨寨,用文字、绘画、摄影记录了变化发展中的湘西。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说起自己和湘西的情缘,郑世华精神焕发。
4
你看,往事并不如烟。
郑世华在67年的摄影生涯里,真实记录了这块土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影像资料,虽然瞬间的记录如云烟,但当它成为历史的见证,那就“往事并不如烟”了。
谈话间,郑世华从衣服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他的宝贝,打开红色的荣誉证书,上面写着:郑世华同志,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辛勤工作三十年,作出了贡献。特授予此证,以资鼓励。落款是: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1987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