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荣 摄
范诚
前些年回到湘西拍摄纪录片,住在吉首市砂子坳的民族宾馆里。宾馆本来是有自助早餐的,可朋友余导非要拉着我到大街上去吃吉首米粉。结果一碗牛肉粉下来,吃得满头大汗,一边擦汗一边赞叹,啧啧,还是我们吉首的米粉好吃、过瘾!
余导是湘西出生并长大的,大学毕业后到了省城湖南卫视工作,成为著名的纪录片编导。虽然离开湘西30年了,还在念叨着吉首的米粉,可见吉首米粉的魅力。
说吉首米粉好吃的不只是一两个人。在湘西时,我曾经陪同很多的外地朋友吃过吉首米粉,吃完后没有不称赞的。
其实吉首米粉的原料和别的地方一样,主要是码子和汤不同,结果吃起来就是不一样。吉首的米粉码子比较多,堆在米粉的上面,几乎将米粉盖住,这也是吉首人的实在之处。不像外地一些地方,名为牛肉粉,实际上看不见什么牛肉。
这些码子一般是头天下午或晚上炒制的,先用油将猪肉或牛肉等爆炒,然后放进一些佐料,再炒。最后放汤炖,炖那么几个小时,肉炖软了,香味就出来了,吃起来乐口消融。米粉烫好后,将码子放进碗里,堆在米粉上,再加一瓢汤,葱花、姜蒜,就行了。店老板在炒码子时,还要放一点花椒或者山胡椒,这是天然香料,味道特别香。
吉首米粉的最大特点就是汤浓、入味、码子多而且香,吃过之后难以忘怀。
吉首米粉有几家老店,一家是民族影剧院斜对面的老广播局粉馆,称为老吉首粉馆。因为靠着人民路,居民比较集中,吃粉的人特别多,每天要卖出数百碗粉。一家是砂子坳团结广场的田家粉馆,因为挨着州委和吉首大学,吃粉的人也很多。还有吉首老街东正街老粉馆、老市政府门口粉馆、老乾州的粉馆等等,都很不错。
吉首的粉馆里面还有专门熬制的汤,是可以随意添加,不另收费用的。一种是苗家传统的酸菜汤,将青菜用开水焯一遍,然后将焯过的菜和水倒进一个盆子里,几天后就成酸菜酸汤了,加热后格外的开胃爽口。一种是海带汤,用猪骨头与海带熬成的,里面放了很多小片海带,吃起来既脆又香,那汤也特别好喝。
原《湖南农村报》的吴兆麟先生,以前长期在《湖南日报》湘西记者站工作,他就最喜欢吃民族影剧院门口的粉。调回长沙以后,仍对吉首的粉念念不忘,还经常托人到那家粉店买许多牛肉码子和汤,带回长沙自己下米粉吃,可见他对吉首米粉的痴爱程度。
米粉和面像兄弟一样,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他们的吃法差不多,到了一个店子里,有人喜欢吃粉,有人喜欢吃面,主随客便,加工好后,分别端上来。
吉首的面也不错,最有名的是以前乾州的面。乾州的面是指原乾州粮食仓库加工出来的面条,经煮,不糊,好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一个亲戚考上湖南农业大学,到学校去报到接待他的是农大的一位中年老师,一看报到册上填的是吉首,就说,你们乾州的面真好,现在还生产吗?那老师是长沙人,居然知道乾州的面不错,肯定是吃过的,并且留下深刻的记忆。可见,乾州的面那时已经名声在外,可惜这种技艺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
吉首的粉面这么好,为什么没有推出去呢?我觉得这是观念问题。吉首人容易满足,小富即安。在城里开一家小店,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赚了些钱,感觉太辛苦了,就不想做了。还要他背井离乡去打拼,简直很难想象。所以吉首没有几家店子做了二三十年以上的,许多有名的特色餐馆后来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原来是老板们急流勇退,想休息了。不像长沙的火宫殿、德园包点、杨裕兴等百年老店,不仅延续着,而且发展着。乾州的面条要是发展起来,也许就是现在的陈克明了,可惜现在连面条的影子也见不到了。
现在湖南很有名的津市米粉可以说也属于湘西米粉范畴,因为津市也靠近湘西,为大湘西的门户。津市米粉的味道和吉首米粉也差不多,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津市人敢闯敢拼。
吉首也有几家津市米粉店,因为吉首的出租车司机有近一半是津市常德这边人,他们每天早上或中午都到津市米粉店去吃。有时人一多,出租车在公路边排成一长排,很是壮观。需要交警来喊话,才离开。
本世纪初,我有一次去江西南昌出差,见到南昌的大街小巷,都有津市米粉店。我去吃了一顿,和老板一聊,得知南昌竟有津市米粉店近两百家,像福建沙县早点一样,简直做成了一个产业。
我和朋友一边吃着吉首的米粉,一边说,为什么长沙没有吉首米粉呢?要是有的话,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去享受享受啊。要是有朝一日推出去,我相信是很有市场的,简直不火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