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彭承中丨龙山县名之谜(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龙山县大安乡翻身村雾凇美景 曾祥辉 摄

彭承中

第三,“龙头、云龙山说”也是成立的。

历史上,隆头实为“龙头”,后写成“隆头”是在改土归流后为避皇帝之讳而形成的习惯。改土前,永顺宣慰使彭肇槐在此立有一块碑,碑上刻的就是“龙头”,说“龙头”是其“六马头之一”。1519年大剌司从保靖宣慰司下的两江口长官司独立出来后,以此为治所,当地称为“龙嘴”,现叫“衙门口”。这里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辐射湘鄂川三省边境,确实起到“龙头”作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上写为“大剌镇”,那时能称作“镇”的地方,都是非常繁华的街市,也是影响高远的。而其后的山名云龙山,嘉庆及光绪版县志均有记载。

第四,“辰旗说”加“山如龙说”也有可能,但有点强牵。

说“辰属龙故谓县名”,永顺、龙山各一半的十二旗里就有“龙”旗,为什么还要转个弯通过“辰属龙”来说叫龙山呢?不能直接说“十二旗中有龙旗故名龙山”吗?何况这“辰旗”龙山只得一半呢!而且从生肖角度说“辰属龙”,那从阴阳五行角度说则“辰属土”,为什么不叫“土山县”呢?还有从一天的时间上看“辰为早晨”,为什么不叫“早山县、辰山县”呢?而“山蜿蜒如群龙飞”,湘西哪个县的山不是蜿蜒曲折如龙群群飞呢?为什么偏偏就只龙山的山才如龙才取龙名呢?现详细考究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其他史料可佐证。由于修此志时可查的资料不多,又未经上级部门审批把关、缺了必要的程序,其结论就自然难以让人完全信服。比如其在县名来由上就犯有两个关键性的错误。一是把“鄨水”写成了“鳖水”。历史上的河流只有叫“鄨水”的,没有叫“鳖水”的,有人说这是通假字,但两者读音不同,音不同义也不同,在“志”这类书里是“通”不得的,通了就有问题。二是把“龙岩山”写成了“龙崖山”。在古汉字里,“岩”的繁体字是“山”下一个“嚴”字,而“崖”是“崖”或“厓”,显然,他们把这两个字没有分清楚。查嘉庆、光绪志,县名来由的山写的是“龙巖山”,而不是“龙崖山”,巖,后来的简化字是“岩”,而不是简化为“崖”。查清代《遵义府志》,没有“龙崖山”的记载,只有“龙岩山”的记载。此外,民国《龙山县志》中没有“青龙山”的专记,青龙山是隐于车大村和枫香湾二个词条里的。四是“酉水北岸有黚阳县。许慎曰:温水南入黚。盖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称也。故县受名焉”这一段,是说黚阳县名的来由,不是讲龙山县名的来由。“故县受名焉”,是引用的话中的一句,不是引用后产生的观点,即不是龙山县名的来由。

但是,他们的考究,也让人受到启发,即这里县名所“受”的“黚”,不是遵义那边温水入的那个“黚”,而是陆康造神的“黔山”(乾隆《永顺府志》卷之二,山水)的“黔”,黔山在保靖城西五十里,即今白云山。这里所说的“龙岩山”不是遵义市的龙岩山,可能是附近的龙岩山。

第五,“石羔山龙说”,从历史资料看,确实是立不住脚的,是后来的县署设置于此的隐形理由,而不是县名的来由。

第六,“龙岩说”“龙头岩”说和“龙凤说”,更是立得住脚的。

“龙岩说”:曾经在湘西州地名办工作多年的吴心源主任说,龙山县名源于龙岩、龙头、八面山。龙岩位于今龙山县里耶镇的龙岩村,下临酉水河,曾经是大剌土司与酉阳土司的界址,是1519年明廷御史吴廷举勘定的:“西至八面山龙岩、界酉阳”(嘉庆《龙山县志》卷十六)。后来酉阳土司曾越界进占鲁碑潭、大板、里耶、新寨,最后由盘顺土司等来讲和,“各依古界”(《中国明朝档案总汇》)而退回到龙岩以西。现仍与秀山县的秋粮村以此为界,以此取县名也是朝廷给四川省及酉阳直隶州(改土归流后曾称)提个醒。酉水(即更始水、北河)在秀山县石堤与酉阳县来的梅树河(也曾叫酉水)汇合后名叫酉水,再流过龙岩、鲁碑潭,它在古代可能又叫鄨水或是其支流,因此,“鄨水源于龙岩山”,是指此处的龙岩及其后的龙岩山(八面山)。

“龙头岩” 说:龙头岩,在龙潭河下游龙头河左边的山顶,龙潭河下游一段又名龙头河即因为此。从几百米远的丢草坡进此河谷,就能看到它在可立坡大界的山边。那山叫南门山,是当时明代大剌司的东至点“史禹山”(清代县志写为“史雨山”),也是吴廷举勘定的。民间传说是皮渡河东边这条龙被火烧(地名叫火烧岩)后跑到龙潭河谷再也没有跑处了,又听说左边低平之地叫“芭蕉坨”以为是火烧的“巴(烫)”“焦”而不敢去,只好昂头而立在那里要向天上飞去,故又名为“龙抬头”,从下往上望,活像一个龙头昂首向天冲。这里是去南半县及隆头大河的一条捷径和险道,其名气颇大。

“龙凤说”:改土归流前,在现来凤县境内有卯洞安抚司,其前身是盘顺长官司、盘顺安抚司(宣抚司)、盘顺府、大盘洞、盘速出、谢甲洞、向亚甲洞(见《元史》及《招捕总录》)。关于盘顺土司的位置,史界曾有分歧,但在《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明辰州府同知徐珊的《卯洞集》及清代的《卯洞土司志》中很明确,在今来凤县南卯洞一带。卯峒土司被明官方文书及李化龙的《平播全书》(卷五)写作“盘顺司”或“彭顺司”。这里的“盘顺”“彭顺”是土家语,“盘、彭”是汉语“凤”的意思,“顺”是汉语“来”的意思,“盘顺”译成汉语即“来凤”,这是来凤县名的历史根由,《来凤县志》(1990版)也有“来凤县以翔凤山上飞来凤凰的传说而得名”的记载。在元末明初,翔凤山属盘顺府及盘顺安抚司。这个有凤来仪的传说,当在更早更古的时候。改土归流时分永顺宣慰司一半的地设县,取名龙山,有龙凤呈祥、边地合睦、天下大同之意。改土归流,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取名龙山,不是直接采信永顺土司土民的想法,官方也来不及或没有想到要找土司土民的代表“名卿硕儒”征求意见,方志显示当时这里也没有什么读书人可供征求,永顺土司彭肇槐被安插江西莲花厅自身难保,其弟彭肇模被押往江西时死在常德,保靖土司彭御彬被作为罪犯充军辽阳据说到南阳时就被暗害于囚车,桑植土司向国栋也被发配河南祥符县,其属下未配流官,其亲属及土人当时没有什么发言权,只有大剌司巡检曹辉祖是流官、文化人,继续留任,但他只是从九品,衔太低,总是被后来的修志者忽视,他就是建议了也难有人去记,于是被如此取县名当是辰州府知府王柔、副将杨凯、湖南巡抚王国栋、总兵周一德、湖广总督迈柱及雍正皇帝等上层统治者的意思。这么取名最终定名者为雍正皇帝,《雍正实录》(卷八十一)及《雍正朝起居注册》(七年五月戊午)记载,他听了吏部关于迈柱就永顺、保靖土司改土设县的研究意见为“均应从所请”后“从之”。但是叫什么名字,是他“寻定”为“龙山”的。因为涉及县及县名带“龙”的确定,他不主动说谁都不敢提,从此“实录”及“注册”也可明白是雍正帝一个人的观点,但这个“寻”字,表示雍正帝有个考虑的过程,也有可能包含征询臣子们意见的情况。这个过程应是叫人查阅迈柱疏中附带的资料、署理湖广提督印务的刘世明于雍正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奏疏中附的彭肇槐主动上交的资料《永顺土司户口印册》《舆地图》以及其他史料的过程和综合思考、判定的过程。这些资料主要是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的记载及当时的地图所突出的界址、关隘、治所,给其印象最深的当落脚于龙岩、龙岩山、龙头、云龙山、龙潭、龙头岩、龙潭岩、青龙山、零阳、黚阳、酉阳、盘顺(来凤)、卯洞等关键地名。这个过程应还结合了龙凤呈祥、全国共荣的理念,以体现圣意及民望。因此,雍正帝死后三个月,兵部吏部联合会议讨论迈柱关于设立来凤等县的报告时仍应按此理念议定。

总之,为何县名龙山,即源于此。

(全文完)

作者:彭承中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