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开幕式现场。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一幅艺术气息浓烈的画作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张雁碧与观展嘉宾分享创作历程。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画展现场。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在古琴声中观看张雁碧的作品是一种艺术享受。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张谨 摄
艺术爱好者在画展上观看、学习、领悟。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张谨 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伍珊珊
“吾之平生能借画作抒展怀抱,释放性情,徜徉于山水之间,流畅于朴实的人文之中,游乐于繁花似锦之内,不亦乐乎?”在《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张雁碧》的自序中,张雁碧用这句话总结自己70余年的从艺之路。
2024年12月31日,冬意浓浓,湘西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嘉宾云集,“扶摇千寻尽丹青”张雁碧画展在此开展。此次画展精选张雁碧历时多年创作的165幅精品力作,涵盖山水、花鸟、人物多类别,工笔、写意、白描等多技法,是他个人艺术成就与影响力的一次全面展示。
在那一幅幅真挚的作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领略他在中国画领域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见证一位艺术家为湘西乃至整个中国画坛留下的深刻印记与丹青奥妙。这位年逾八旬的艺术家,用他独特的笔墨,绘就了一个别样的大美湘西。
1
作为湖湘工笔人物画领域的领军人物,张雁碧的工笔画一直以来为人称道。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湘西有一位工笔大师,他艺术精湛,工笔技艺超强……”开幕式现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倪文华分享了他多年前与张雁碧的一段缘分。他说,纵观湘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张雁碧无疑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开创性贡献的艺术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扇展示湘西的窗户,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从他笔下,我看到了湘西人热情、淳朴、善良、美丽的身姿,感受到了湘西人民的美好与幸福。”
“他把青春留给了第二故乡——湘西,把家安在了湘西,把艺术作品也留在了湘西。”开幕式现场,张雁碧的大女儿龙永华深情地说道。
“他虽然出生在怀化市沅陵县,但是他一直把湘西作为创作素材,从开始学画到现在,始终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奋进。”龙永华介绍,这些年来,张雁碧始终深入大湘西各地写生,走遍了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为了收集创作素材,他对苗族和土家族的人物与风俗习惯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及研究,每到一处地方都用画笔记录下湘西的故事,有时候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画出了许多富有湘西民族特色的人物和风景作品。
“我一直在画湘西,年轻的时候,我走沅水、酉水,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也一直在以湘西人的视角探究湖湘文化深层次的一些问题。”2018年,张雁碧在接受团结报社访谈时曾说过,艺术作品不能离开文化的滋养,多年来,他始终在画纸上反复衡量、推敲,力图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画的湘西形态。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他自己所言:“画艺之成,如攀高峰,崎岖坎坷,各种艰辛跋涉。”
张雁碧曾说:“在工笔画方面,我主要注重传统笔墨的功力和追求朴素的艺术理念。”他的工笔重彩画不囿于中国画传统设色敷彩的方法,而是能够融入西画的光学和色彩学理论,做到中西结合。其中,尤以他的工笔人物画用笔工整细致,色彩浓重鲜丽而又光洁润泽,既有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风格,又具现代写意的简洁明净。张雁碧自己也曾说过:“我主要的作品,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参展作品还是工笔画,尤其在工笔人物画方面,我用心最多。”
攻工笔的同时,他对写意的笔墨意趣处理也独具特色。在他的笔墨中,你能感受到他“由心而入,由心而发”的思想,他的写意作品洒脱奔放,似能把心中的豪情壮志与诗意情怀尽情挥洒。无论是湘西的山水物事,还是各类人物形象,都在张雁碧的笔下摩荡风云、跃然纸上,呈现独特的笔墨面貌,投射出他独有的艺术观念。
2
这扎实的绘画功底,与他自幼与艺术结缘分不开。可以说,要深入地了解张雁碧,有两个人始终绕不开,一个是张一尊,一个是全修道。
张雁碧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沅陵县度过的。11岁时,张雁碧机缘巧合拜张一尊为师。1959年,21岁的张雁碧考入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张一尊家去学画。张一尊也是从湘西走出去的大画家,他画马和徐悲鸿齐名,在当时有“北徐南张”之说。在一次采访中,张雁碧形容恩师张一尊对他的影响时说:“印象中,张一尊画马常常先画马尾,后画马头,巧用笔墨,顷刻成画,画出的马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我现在画马的时候,怎样绘‘形’,怎样抓‘神’,都得到了老师的诸多启发。”张一尊100岁的时候,张雁碧还特意画了一幅《画坛天籁》纪念恩师。
全修道是张大千的弟子,曾跟随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3年,绘画功底非常深厚,最擅长山水花鸟。张雁碧曾坦言受他影响也很大。“在上湖南师范学院之前,我更多时间跟全修道学山水花鸟。全修道曾在湘西多个部门工作过,其间,我继续跟他学画,他对我的影响很大。”
本次画展中,一张名为《读报》的工笔画上有这样一句题词:“雁碧同志擅长人物山水花卉翎毛,但是人物技巧高于三者。此幅是雁碧同志学生时代所作,运笔谙练,设色鲜丽,是一帧较好的画。”这是1972年全修道给张雁碧这幅工笔画的评语,足见二人情谊深重。
1963年,从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张雁碧又进入湖北艺术学院王霞宙花鸟艺术工作室专攻工笔画,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湘西工作,然后一待就是一辈子。
1998年,他从团结报社退休,开始利用一切时间来进行写生。“进行过多种笔墨技法上的探索和尝试,反复实践,多方琢磨,废纸何止三千,个中甘辛苦难,极少与常人道”。
他从老师那里习得专业的技术,又在湘西这片土地上寻求作品的表达对象。多年来,他的辛勤劳作,结出了硕果累累,作品《贴心人》参加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欢乐的苗家》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兄弟河》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三女找红军》参加全国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2024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的“大红袍”系列画册重磅推出其个人画集,表明他的艺术创作达到了新的境界。
3
“画家通过手中的画笔,记录了一个时代。”在参观画展的过程中,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说,张雁碧的这些画作一下子就激起了那些埋藏在岁月中的民族记忆。他说张雁碧是一个拥有童心的画家,在山水画上的传承和创新也让人印象深刻。“这一组《张家界风光写生系列》山水画,和我们所看到的传统绘画不一样,它既有中国画的传统笔墨,也有现代水彩的这种透明的、春天景色的意境渲染,他把西画和中画结合得相当的巧妙。”
作为张雁碧的学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传承人叶水云坦言从张雁碧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用终生。“张雁碧老师教给了我们很多绘画技巧,他教我们怎么样用墨怎样用笔,这对我从事土家织锦这一块也很有帮助。他为人谦和,可以说我们每个学生都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此次画展上那些色彩艳丽、用色大胆与前卫的画作也为她今后创作土家织锦提供了新的思路。
“1998年,张雁碧老师给我们授课工笔画,我一下子就爱上了,他上课的时候让我们临摹敦煌壁画的内容,教我们下笔的时候要有节奏,要用写意的精神、用书写的方法去勾勒线条,再去染色。通过他的悉心指导,我对中国画方向的选择就更加坚定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湘西州美术家协会主席向水英也是张雁碧的学生,她之所以选择中国工笔画作为主攻方向,也是受到了张雁碧的影响。
如今活跃在湘西美术界的画家,几乎有一半是张雁碧的学生,如田明、向水英、向泽银、赵祖凤等。而山水画家李万峰,则是田明的学生。对于湘西州文艺界而言,张雁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引领者和奠基人。从他担任湘西州美术家协会首届主席以来,他始终走在湘西州美术事业的前列,以他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全州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本土文化精髓,为这片土地的文化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工笔写意雁穿云,诗画摩荡碧意真。张雁碧曾说:“艺术作品既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也是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方式。真正的艺术家是绝不允许自己虚度一生的。”此次画展展出的这些作品无不表明,张雁碧的一生没有虚度,他的人生是饱满与充实的,是充满自我探索的一生,也是卓有成绩的一生。
“我的父亲一直有一个心愿,他生长在湘西,所以他一直想在湘西举办一个大型的画展,满足他叶落归根、回报湘西、回归故土的一个心愿。今天这个心愿实现了,作为家人来说我非常高兴。”作为张雁碧之子,张晓岸特别感慨,他懂得父亲对家乡的眷念、对故土的坚守,以及想要回报湘西的深情。
展厅里,年事已高的张雁碧在亲人搀扶下一一观看了那些从他的笔墨下、心底里流淌出的画作,再一次深情地回望着这片他一遍又一遍用心去临摹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眼神清澈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