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别让“无名”成为乡村振兴短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唐榕

地名,是现实生活的坐标,农村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精准的地名信息。前不久,民政部从全国遴选出首批24个乡村地名建设基础扎实、成效显著、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县(市、区)案例,旨在为其他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乡村地名建设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模式,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我国村落分布广、乡村道路岔路多,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大批建制村通了硬化路。但纵横交错的乡村道路没有准确具体的名称,地点无法在地图软件里定位,“有路无名”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给群众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山货“走出去”,还是游客“走进来”,都对地理位置的精准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名辨识度低、路名指向模糊、路标路牌建设滞后,都会导致农村失去辨识度,从而制约农村发展。

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基因。山东菏泽的芍药路,蕴藏着“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的芬芳美景;走进湖南湘潭雨湖区,“姜畲蘑蘑哒”“沙子岭猪”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野土菜引得人食指大动……实践证明,在发挥文化优势、促进乡村振兴方面,乡村“地名+”“路名+”大有可为。无论是“土”字号,“特”字牌,还是“产”字经,都离不开乡村地名标志的标准化设置、乡村路牌门牌的精细化管理,其共同内核都是“地”。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不仅是诗人的情怀,更是现实的需要。要想将乡村振兴“名片”擦亮,必须优化细化乡村地名与路名。要多部门配合,平衡好“乡村著名”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立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找到最合适的命名思路。要进一步加强乡村“著名行动”,让无名的“有名”,让有名的“扬名”,正当其时。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走进某个村落,能够像走在城市一样,循着街路地名,见证和美乡村华丽蝶变。

作者:唐榕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