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苗家(1984年)
金耳环(1991年)
亲(1982年)
龙马精神 (2010年)
画坛天籁(2002年) 本版图片均由范诚提供
范诚
张雁碧老师要出大画集了,嘱咐我写几句,我一时真不知道如何入手。回想我们之间的交往,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过去。
张老师是一个热情、执着、幽默而不失风趣的人,他的故事很多,但最值得提的是他的画。
记得1997年,当时报社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里,两面大墙上各挂着他创作的尺幅巨大的工笔画,一幅是《百花齐放》,另一幅是《万马奔腾》。当时凡是来到报社的人,都被其画作震撼了。
我那时候对于美术,还是个外行。后来通过与张老师深入接触,也通过他的一些介绍,认识了很多湘西画家。在他们的引领下,才对美术由浅入深,有所了解,也才真正认识作为艺术家的张雁碧老师。
张雁碧老师祖籍湖北来凤县,1938年出生于湖南沅陵,他在那里度过了动荡的童年和少年。
他家住在沅陵虎溪书院附近,抗战期间,国立杭州艺专和国立北平艺专迁到沅陵,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这是当时我国最高艺术学府,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著名艺术家都在这里集中。国画名家王晴川教授就住在他家隔壁。年少的他还经常和同伴们到王晴川老师家去看王老师画画、扎纸风筝。一些大画家也常在河边、山头和街头巷尾写生作画,这些都催生了年少的张雁碧对艺术的兴趣。
张雁碧拜师张一尊先生学画也纯属偶然。张一尊是湖南吉首人,从军之余,爱好画马,是当时的“画马四杰”之一,有“北徐(悲鸿)南张”之称。他当时任沅陵防空少将,常驻沅陵。有一次,张一尊来到张雁碧伯父家做客,伯父把正在玩耍的张雁碧喊了过来,对他说,这位张一尊叔叔是画马的名家,你那么喜欢画画,就拜这位叔叔为师吧。一听说拜师学画,张雁碧就把头磕了下去。此后,张一尊对他细加指点,让他打好基本功。
后来,张一尊辞去军职,专门到长沙画画。张雁碧便跟随全修道先生继续学画。全修道是沅陵本地人,张大千的弟子,曾跟随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三年,绘画功底非常深厚,最擅长山水花鸟。抗战后期,他也住在虎溪书院,张雁碧于是跟全修道学山水花鸟。
1959年,张雁碧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学习,师从颜家龙等教授。当时,张一尊先生也在长沙,出任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第一届美协主席。张雁碧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他家学画。
1963年,张雁碧从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攻读中央美院中南分院王霞宙花鸟画工作室研究生,后分配到永顺一中工作。几年后,因为成绩突出,调入湘西州群众艺术馆,从事专业创作。再后来,调到团结报社,任美术编辑。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湘西州美术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纵观张雁碧先生的艺术人生,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笔人物,独树一帜。张雁碧在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等各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尤其工笔人物画,中西结合,神形兼备,独树一帜,是湖南工笔人物画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劈山引水》参加了第四届全国美展;《欢乐的苗家》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兄弟河》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美展,被中央民族文化宫收藏;《金耳环》参加中央文化部、中国美协等单位组织的全国画展;《三女找红军》参加全国建军80周年美展,被中央军事博物馆收藏。另有《鹰》《山鬼》《万马奔腾》被泰国国际美术展览公司收藏;《鹰》系列等九幅作品分别被九家美国公司收藏。
其中,《欢乐的苗家》是一幅表现湘西苗族群众欢庆节日的作品。40多位苗族群众围着一面大鼓,画面正中,是两位苗族妇女正在击鼓,边跳边舞,姿态优美。旁边,一位苗族大爷在敲边鼓。后面,有苗族后生吹唢呐,吹牛角,烘托出一种喜庆、热烈、祥和的气氛。周边,有很多看热闹的老百姓,他们成群结队,有抱着或背着孩子的,有蹲着的、站着的、席地而坐的,脸上洋溢着喜悦而幸福的笑容。整幅画面把节日的欢乐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湘西苗族打团圆鼓的欢庆场面。鼓是湘西苗族的图腾,苗族人民每逢重大节日,都通过鼓来表现。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民俗风情,来表现湘西老百姓在新时代的幸福欢乐。画作构图大气,层次分明,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特别是这些人物身着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银饰,特色鲜明,色彩艳丽,很好地传递出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的主题,因而在国展上被评委和观众高度评价。
《金耳环》表现的是一位苗家女子,她满脸笑容,两颊绯红,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一样,正偏着头让同伴为自己戴上金耳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材呢?这也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湘西苗族女性特别爱美,姑娘们都喜欢佩戴银饰,甚至有“无银不嫁”的不成文规矩。旧时代,能戴上银饰就已经很不错了,金饰对于她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了,普通苗家姑娘们也可以戴上金耳环等金饰,画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湘西苗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整个画面相当生动,苗家女孩至真至善至美,周边花团锦簇,象征着吉祥的鸟儿为她们的美所吸引,在她们头顶盘旋,构成一幅完美而生动的画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国工笔画复兴的时代。那时,张雁碧立足于湘西,专注于少数民族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注重用传统笔墨和朴素的艺术理念,画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工笔人物画作品。
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潘絜兹曾在其学术论文《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复兴》中对张雁碧的《金耳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幅作品在创作中融合中西画法,形成了工整细密、设色明丽典雅的个人风貌,渗透着作者精湛的传统笔墨功力和朴素的思想感情,是中国工笔重彩画复兴的代表作品之一。张雁碧长期生活在湘西,并常年坚持深入湘西各地采风、写生和创作,让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别具一格,尽善尽美,内容上也极具神韵,意境悠远,促使他成为湘西少数民族工笔人物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是门类齐全,笔力雄健。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家,往往有深厚的功底,能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探索和创作。张雁碧就是这样,他既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工笔人物画家,同时,也画山水、花鸟。
张雁碧山水画不多,但每一幅都堪称大作。主要作品有《武陵源原始次生林》《清浪滩天险》《沅江天险》《大榕树》等。
《武陵源原始次生林》是一幅长卷,尺幅达500cm×50cm,作于2001年。 这是一幅速写画作,画面上,是一排茂密的森林底部,它们盘根错节,枝丫相连,树身上爬满各种藤蔓。有些古树倒下了,斜靠在另一些树的枝头,仍然生长着。整个原始森林看上去密不透风,生出一种郁郁之气,将原始森林里的那种氛围构造得古朴而生动。画的左边,树木稍为稀疏,下面流淌着溪水,溪流上面,有两只小鹿,悠然地吃草、喝水。树梢上面,有几只小鸟飞翔,使整个画面活泼而灵动。画作将整个大自然的树木、溪流、小鹿、飞鸟等摆放得恰到好处,很好地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张雁碧先生还有两幅画沅江天险的作品,都是长卷。一幅为《清浪滩天险》 ,第二幅是《沅江天险》。清浪滩,是沅江中著名的险滩之一。此段河道急湾多、落差大、礁石林立,江水自西向东一路咆哮而来,冲击在林立的礁石之上,终日白浪滔天、涛声雷鸣,故称清浪滩。旧时从云贵高原、湘西到湖南的常德、长沙,入洞庭湖,都走水路,清浪滩是必经之地。往来船只木排经过时,非常危险,人们无不谈之色变,这也是当时有名的险滩之一。曾有民谣:“清浪滩,鬼门关,人过就要脱层皮,船过就要底朝天”,可见其凶险。1993年开始,国家在清浪滩的下游,修建湖南省最大的水电站五强溪电站,清浪滩天险将成高峡平湖,一片汪洋。正是基于这个因素,沅陵出生并成长的张雁碧先生,觉得有必要通过自己的笔墨,将故乡这一风景留存下来。因而三次走进清浪滩,进行采风写生。然后,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创作,创作出这两幅巨幅画作。
张雁碧的花鸟画创作也功底深厚,尤其以画马最为出色。这一方面,他继承了老师张一尊先生的传统。在张一尊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张雁碧专门创作大幅画作《画坛天籁》,以怀念自己的恩师。这是一幅240cm×120cm的大作,画面上,张一尊身着中山装,手持画笔,转过身来,后面是辽阔草原,万马奔腾。群马作为张一尊先生的背景,不仅画出了群马奔腾的恢弘气势,更画出了群马勇猛直前的进取精神,从而更突出了张一尊先生的人物形象。可以说,他画的奔马,深得张一尊先生的精髓。
三是尊师爱生,热心育人。人生常常有机缘巧合。新中国成立后,全修道又到湘西州府吉首工作,因出生等原因,只能在某单位当勤杂工。但他们的师生关系不变,张雁碧经常去看望他,关心他。前些年,张雁碧老师找到我,要我采访、查找资料,写一篇关于全修道先生的文章。他说:“全修道先生既是张大千的弟子,也是我的老师,字画、人品皆佳,可惜浪费了最好的光阴。我想,只有你能写好他,你不写,以后只怕没有人能写他了。”对于张老师的这份信任与重托,我不敢拒绝。最后,通过多次采访,写出了《湮没在时光中的画家》,还原了全先生的人生轨迹。后来,常德市政府拨出专款,出版了一本《全修道画集》,便以这篇文章作为开篇。由此可见张雁碧老师的尊师之情。张雁碧老师退休后,又到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现吉首大学雷公井校区)教授美术,带出了许多学生。现在活跃在湘西美术界的,几乎有一半是他的学生,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学生。著名画家田明、向水英、向泽银、赵祖凤等,都是他的学生。而著名山水画家李万锋,则是田明的学生。
数十年来,张雁碧老师扎耕于湘西这块丰厚的土壤之中,深入土乡苗寨、群众生活。他的作品,主要以湘西为创作题材,不仅刻画出一系列土家族、苗族人物,也描绘出湘西美丽的山水、花鸟,在几个方面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内容上,以工笔刻画少数民族人物为主,不仅画出了人物精神气,也画出了时代风采。在工笔人物重彩方面独树一帜,成果卓著。作为老画家,湘西州第一任美协主席,他在创作之余,乐为人师,教书育人,为湘西美术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