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寻味湘西”系列之一:腊肉一挂 年味到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探秘龙山苗市腊肉制作过程

向友菊(左)在悬挂腌制好的猪肉。

制作腊肉,需要养殖1年以上的猪,经过约3个月时间的熏制,才能沉淀出真正好的品质。

冬至时节,正是杀猪的时候。猪一叫,村子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凑热闹。孩子们尤其盼望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各种美食、新衣裳,还能拿到压岁钱。

猪肉被切成大小适宜的块状,将混合好的配料均匀地涂抹在每一块猪肉上,用手反复揉搓,让配料充分渗透到猪肉里,以此确保腌制效果。

向友菊在切红薯等粗饲料来喂猪。在当地,一头猪通常需要饲养1年才能长大。

涂抹好配料的猪肉被整齐地码放在大缸或盆里,倒入适量白酒,最后盖上盖子或者蒙上保鲜膜,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腌制后的猪肉需要在阴凉通风处静置一段时间,让盐分和香料充分浸入肉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十天半月。

向友菊(左)与爱人叶立美把稻谷倒入木桶,分层保存已制作好的腊肉。

龙山县苗儿滩镇叶家寨背靠巍峨大山,洗车河潺潺流过村寨,四周是广袤肥沃的良田。

向友菊展示熏制好的腊猪脚。

上等花椒是制作腊肉的重要佐料。

用稻谷保存腊肉,存放时间长,肉味也更香。

文/图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张谨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生存必需,更是文化传承与情感纽带。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气候孕育出多样美食。湘西独特的地理、气候与土壤,塑造了当地食物的别样风味,花垣包谷烧、河溪香醋、苗市腊肉等皆是其中代表。

武陵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潮湿,食物不易久存,于是湘西本地的先民们创造出烟熏与腌制之法,湘西腊肉和酸菜应运而生。在深山老林的村落里,土法腌制技艺代代相传。

龙山县苗市人选用在山林中以包谷、红薯等粗食喂养的黑猪制作腊味。养猪需要一年时间,肉质才紧实富有弹性。

冬至,牵猪,烧水,杀猪,将猪肉切条放入大缸,撒盐并佐以优质花椒,让盐与花椒的味道慢慢渗入肉中。村里帮忙的人聚在一起,扎实搞一餐刨汤肉打平伙(湘西方言,意指聚餐)。猪的内脏大杂烩加上白菜、豆腐,味道上劲(湘西方言,意指很好)。

腌制后便是漫长的烟熏过程。要选用优质木材,让烟火升腾,猪肉被袅袅青烟层层环绕。在长达3个月的熏烤中,木材的香气悄然融入,原本鲜嫩的猪肉披上诱人色泽,散发醇厚浓香。一般条形猪肉要烟熏2个月,猪腿需要烟熏4个月,如果没熏透,内部就容易变质。

为长久保存这份美味,苗市叶家寨的向友菊沿用古老的谷子保存法。她把熏好的腊肉放入木柜,用谷子覆盖,谷子既能防虫透气,又能让腊肉吸收大地的气息,这或许就是苗市腊肉独特风味的秘诀。

经过腌制与烟熏的腊肉,去除水分,变得紧实有嚼劲。在过去食物匮乏的岁月里,火炕上悬挂的腊肉是人们对抗饥饿的依靠。一家人围坐火塘边,取下一块腊肉烹饪,那熟悉的香气便能驱散寒意,带来温暖。

腊肉的烹饪十分讲究。先将猪皮在火上烤至金黄酥脆,洗净切片后用水煮去盐分,捞出沥干,再大火翻炒,放入大蒜、辣椒,无需额外加盐,出锅的腊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腻,香气扑鼻。湘西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小炒,都让人回味无穷。

判断腊猪腿与腊肉品质有个简单窍门:用长竹签插入肉最厚处,拔出后闻味,香气醇厚的是上好腊肉,有异味则品质欠佳。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回老家过年途中,受父亲所托去浦市找唐镇长。他头发粗硬,长方脸,眼神透着质朴热情。晚上,他做的酸辣椒大蒜炒腊肉香气扑鼻,年幼的我忍不住一口气吃了十多块,最后只能夹大蒜掩饰自己的贪吃模样。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吃到过那么美味的酸辣椒大蒜炒腊肉。

从那以后,我也再没见过唐镇长。

肉是腊的好,酒是陈的香,好物好人都是时间的朋友。

作者:张谨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