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流 摄
唐庆吉
宋祖英的一首《小背篓》,让湘西背篓家喻户晓。作为在湘西生活五十余载的人,我深知这 “小背篓” 悠悠 “晃” 进湘西人生活,历经了漫长岁月。
在湘西老一辈人的记忆深处,背篓最初是沉重的,装满了生活的辛酸。随着时光流转,它逐渐承载起湘西人对生活的希望,家庭的欢声笑语也随之而来。再后来,背篓演变成了 “小背篓”,不仅 “悠悠” 晃动,更摇身一变成为令人赞叹的艺术品。
六七十年代,背篓是湘西人田间劳作、上山砍柴最亲密的伙伴。中型背篓是农村妇女的标配,她们用它背着洋芋、红薯、包谷,甚至稻谷,在田野和山坳间挥洒汗水。男人们则多使用当地称为 “扎篓” 的大型背篓,足有两三个普通背篓高,收包谷时,一扎篓能装下百斤包谷。此外,还有直径较大用于背柴的柴背篓,上圆下方的花背篓等。一位湘西妇女一年要背烂两三个背篓,强劳动力则能背烂四五个。
肖发玉是我发小的母亲,她对背篓有着深刻的记忆。有一次,她帮生产队附近的肉食加工厂背了一天河沙,换得一副猪大肠。满心欢喜背回家,洗净切好下锅,香气四溢时,小儿子早已馋得口水直流。还没等出锅,猪大肠就被两个儿子吃掉了近一半。让肖发玉又好气又好笑又心疼的是,小儿子吃完后捂着肚子在门口蹲着走不动道,她只好用背篓把小儿子背到赤脚医生家,揉了好一阵才缓解。
八九十年代,背篓依旧活跃在农田山间,也成为湘西人居家常用工具。赶集时,人们背着背篓穿梭在市集,蔬菜、水果、日用品都轻松装入背篓,喜气洋洋背回家,这成了那个年代湘西的一道独特风景。肖发玉家的黑白电视机就是用背篓背回家的。那是个晴朗的日子,阳光明媚,鸟儿欢唱,乡间小道似乎也格外舒畅。肖发玉和篾匠丈夫一人背一个背篓,带着两个儿子去镇上赶场。回家时,肖发玉的背篓里满满当当:有吃的,面条、五花肉、盐油酱醋;有穿的,衣服、鞋子、帽子。最显眼的,是丈夫背篓上绑着的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两个儿子跑前跑后,一路傻乐。
如今,背篓仍是湘西特有的物件。随着山区交通条件改善,摩托车、小汽车走进寻常家庭,背篓的使用量逐渐减少,篾匠队伍也迅速缩减。但背篓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工艺品。心灵手巧的手艺人将背篓编织得古朴精致,充满艺术感,向外地游客展示着湘西的独特魅力。
肖发玉的篾匠丈夫已不满足于在村里帮人破竹织篓、镇上摆摊卖背篓,他在城里找了个地方,做起艺术背篓生意。上个月,一位外地商人慕名而来,看到满摞美丽的背篓,当即表示要大批购买,还说若好销,将来会商讨批发事宜。这可让肖发玉的丈夫发愁了:自己一天紧赶慢赶也就织十几个,还要加工、彩绘,批发谈何容易?
背篓曾背走贫穷落后,背来幸福美好。如今,它承载着无数愿景。相信未来,背篓还将背走各种陋习和不良风气,背来更绿色、美丽、幸福的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