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毛郑军丨三潭书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梅香书香各成诗 吴东林 摄

毛郑军

很早就听说凤凰县吉信镇有个三潭书院。它是南方长城地区现存的第一大书院,也是我国苗族地区最大的书院,湖南省现存四大书院之一。

一直想去感受书院厚重的文化气息,没能成行,直到2024年的五月,我这个心愿才达成。

赶到吉信完小已是下午三点多,学校大门的左侧,曲径通幽,古木参天。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新发的叶儿在阳光下青翠欲滴,墙角鹅黄的迎春花依旧开放。正前面是一栋用墙漆涂得五彩斑斓的教学楼,小喇叭里播放着儿歌。有一群小可爱正与老师玩着“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呢!这里就是吉信完小幼儿园。

沿着小路继续向前走,坐落于吉信完小的最高处的便是三潭书院。因其位于万溶江吉信镇境内的杨柳潭、罗布潭、漆树潭合围的山顶上,“三潭书院”因此而得名。如今环绕着三潭书院铺了一圈塑胶跑道,成为孩子们强身健体的操场。古老的青砖黛瓦的书院与红褐色的跑道,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力。仿佛不管周围环境如何变迁,书院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秉性,屹立在三潭之上,坚若磐石。

书院主楼巍峨雄峙于山巅之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主楼后是四合天井,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及教室、宿舍。书院建筑前后对称,布局严谨。院内,花木扶疏,幽静雅致;院外,古柏参天,桂树葱翠。

走进书院内,惊奇地发现里面还有两间教室,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在这么古色古香的书院里学习,一定很幸福吧。你听,这朗朗的读书声已经在书院上空响彻了一百多年。学校的教务处也设在三潭书院里,办公室的木楼板下有一窠蜜蜂,蜜蜂来来往往地从板缝间飞进飞出,许多蜜蜂双脚上裹着满满的蜜粉回来了。“它们不蜇人吗?”我好奇地问这里的老师。“不蜇人,我们已经和这些小精灵们和谐相处七八年了。”在这里,人们与自然相处是这么和谐而美好,这些勤劳的小精灵,不正像这里的学生吗?他们勤奋学习,酿造着自己的甜美梦想。这些勤劳的小精灵,不正像这里的老师吗?他们辛勤工作,培育着祖国的未来。这些勤劳的小精灵,不正像三潭书院的建设者吗?他们把学问的种子播撒在这里,苗乡的希望之花从此开放。

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吴自发(号“诚斋”,凤凰县得胜营人)时任贵州贵东兵备道。因获军功 ,得到朝廷的嘉奖。随后朝廷补发了历年拖欠的军饷,从征的士兵有的已阵亡,有的则退役,剩下巨额饷银无人受领。他忖念家乡教育十分落后,为孩子们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深感忧虑,便萌生将无人认领的银饷为家乡兴办教育的念头。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他拨出白银八万两,在万溶江的得胜营(现:吉信镇)段的三潭交汇处的碑亭坳的山丘上,修建了一座书院,题名“三潭书院”。聘请当地有名儒学之士当老师,每届招生八十余名,书籍、膳食、学费,均为书院给予补贴,因而该书院教学质量甚高。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停止科举考试为止,该院与“栖山书院”(相距只有几里)共培养出举人八名,秀才三十余名。并入新式学堂之后,又培养数千名苗汉子弟,对发展苗乡教育起着巨大作用。

1914年,得胜营(吉信镇)人民为纪念吴诚斋,将书院改办“存诚学校”。1937年春,将“存诚”并为县立第四小学校,校址仍在三潭书院。1940年,“四小”改为“蔚文乡中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吉信完全小学”。

走出三潭书院,正门下边有几棵粗壮的古柏,树上的铭牌显示树龄已有三百年了,我想这百年的书院和参天的古木,不正是这书院的最好见证吗?

作者:毛郑军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