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市
片区共建服装厂 苗寨合力裁“新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服装厂车间内,“十八洞片区”的村民们正在流水线上认真忙碌着。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李明潇 团结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刘德明

从吉首市境内的矮寨大桥往西,山连着山,岭接着岭。沿319国道前行不到5公里,就到了一个隐藏在武陵山脉群山间的村子——花垣县双龙镇排碧村。

“哒哒哒、哒哒哒……”2月18日,排碧村内的服装厂传出了密集的缝纫机声。

“这是‘十八洞片区’8个苗族聚居村共同建起的服装厂,取名‘十八洞片区服装厂’,2月13日开始投产,目前已有100余名村民在这里上班,绝大多数人是苗族。”双龙镇政府干部麻京艳说。

在这个被群山环抱的苗寨里,竟然建起了服装厂?

带着好奇与激动,我们走进了这方群众抱团发展、合裁幸福“新衣”的故事。

盘活闲置资产

十八洞片区服装厂,占地2100余平方米,配备了3条先进生产线,建有1个成品展厅和1栋3层办公楼。

充满现代化特征的厂房,前身竟是一个几近“沉睡”的老烟站。

“行政区划调整后,董马库逐渐成为烟草种植核心区,排碧烟站随着产业转移逐渐褪去光环。”麻京艳说。

如何让沉睡的资产“变活”?双龙镇一直在探索,在实践。

“前几年,双龙镇先将烟站借给民间培训机构开展苗绣教学,后又尝试引入茶叶加工项目,却均未成功。”麻京艳说,几次“试水”为后续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

转机出现了——“十八洞片区”成立后,8个村联合打造十八洞就业帮扶车间项目。

老烟站毗邻209国道,具备交通较便利、利用空间大、水电设施全、劳力储备足等优势,完全符合就业帮扶车间选址要求。

2024年9月,由老烟站“变身”的服装厂正式开工建设。今年2月13日,服装厂开始投产。

老烟站变身服装厂,成为十里八乡的致富新引擎。

激活集体经济

老烟站的华丽变身,是十八洞片区群众抱团走市场化道路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花垣县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以率先发展的十八洞村为龙头标杆,联动周边的张刀、双龙、排碧、排碧板栗、马鞍、毛坪、红英等7个村,共同打造“十八洞片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携手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十八洞片区’的8个村都是苗族聚居村,有近2000户8900多人,曾经落后的经历,让他们更为注重探索抱团发展模式。”双龙镇党委书记龙春云说,“为进一步释放片区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2024年下半年,‘十八洞片区’成立了湖南省十八洞村乡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抱团探索市场化道路。”

“公司要在‘十八洞片区’内盘活闲置资产,建立一批就业帮扶车间,老烟站各方面都契合选址要求。”双龙镇副镇长梁平菠说,恰好,位于花垣县龙潭镇的湖南省十八洞幸安祺服饰有限公司效益稳定,急需扩大产能。

双方多番洽谈,最终决定合作,共同成立联营公司,探索“针线活”里的集体经济突围路径。

十八洞片区服装厂探索性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联营”的经营模式,“十八洞片区”内的8个村集体共同出资建设、共同享有收益,后期参与效益分红。

服装厂托起了群众的“致富梦”,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好路子”,还让相对偏远的苗乡推进乡村振兴有了产业支撑。

写活共富文章

中午,放下手中的碗,44岁的杨正勇便跑进了车间。

最近,她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和实操锻炼,已从缝纫“新兵”变成了“熟手”,开始计件了。

“杨正勇有语言障碍,家里人口多,生活拮据,在服装厂上班收入稳定还包午餐,对她来说是个改善生活的好机会。”车间内,一名技术人员正耐心指导杨正勇缝制上衣口袋。

2月5日,公司开始对外招工,村民们纷纷前来应聘。如今,100余名“十八洞片区”的村民在“家门口”当起了缝纫工,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现在,我们的生活有了新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携手共同致富。”红英村的村民杨爱莲一手拿着布料,一脚踩着缝纫机,脸上写满了幸福。

“家门口”的服装厂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就业。

今年25岁的石泉薇家里开着小杂货铺,从家里步行到服装厂仅需几分钟。今年她不再出去打工,而是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挣钱补贴家用,下班后还能帮家里卖货。

“服装厂能吸纳120人到150人就业,做得好的一个月能收入5000元左右。”服装厂相关负责人瞿跃幸说,将努力拓展线上销售,积极扩大业务,带动更多乡村共同富裕。

“接下来,我们将走稳市场化道路,以十八洞村乡村发展有限公司为载体,打造十八洞品牌全产品链,带动群众增收,壮大片区村集体经济,跑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速度。”谈及未来,龙春云信心满满。

“十八洞片区”群众,用勤劳与智慧,为他人裁制漂亮新衣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裁制“新衣”。

作者:吴宜芝 李明潇 刘德明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