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向世进丨保靖黄金茶一段不应湮灭的历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家门口的“绿色黄金”。刘番 摄

1982年《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保靖岚针”为全国名茶。

1982年茶叶炒制训练班教学现场,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左枝华、向世进、张湘生。 田岚 摄

全省名茶评比奖状。(资料图)

向世进

黄金茶发展到现在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一方致富产品。那么黄金茶名称是怎么来的?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里好像缺了一段历史。很多朋友、同事和茶叶专业人士经常问我一些有关“保靖黄金茶”的问题,此文算一个答疑释惑吧。

为了保持历史的原始真实性,作为保靖黄金茶发展史上的一块垫脚石,我补上这段实实在在的历史,供世人知晓。

黄金茶名的由来——

从“黄菌”谐音到“一两黄金一两茶”

保靖黄金茶原名冷寨河老树茶和六队茶(原黄菌大队第六生产队),茶种来源于原堂朗公社茶坪村山上。1977年我在现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村走访时,村里老一辈人一致说“是祖上人讲的”。当时茶叶是归口管理,县外贸公司对全县的茶叶全面负责,我是县贸易公司茶叶技术员,还是县多种经营办主管茶叶的技术员。我当年走访的那批老人现已作古,当时我二十来岁,老人们七八十岁,其中最年轻的石少玉六十岁。后来我与保靖县农业局的龙青松一起到茶坪村考评时,也发现了野茶,可以证明茶坪村确有茶树。两年前保靖县茶叶办梁一鸣等人在茶坪也找到古茶树。

冷寨河,属于保靖县堂朗公社黄菌大队。黄菌苗语为“苟光”,其中“苟”汉译是“菌子”,“光”汉译是“黄色”,也就是“黄色菌子”。黄菌寨距冷寨河约摸两公里,是该大队三个自然村的上寨,当时不产茶。我因为每年在黄菌大队茶场举办茶叶炒制训练班,去黄菌大队的时间多,又因“黄菌”和“黄金”谐音,所以我就将当时的冷寨河茶和六队茶取名“黄金茶”,寄托了美好的寓意,还写了一些报道,在报刊、会议等场合宣传“黄金茶”。

当时县里没几个人知道“黄金茶”,不少人都问我为什么叫“黄金茶”?当时也有“黄金茶”与茶没有直接关联乱取名的议论。我和县政府办的李振球、县农业局的龙青松等人就想在县志中查一些关于保靖茶叶的历史记载,当时除查到县城有一家“大同茶庄”的茶叶店外,再无其他有关茶叶的资料。为此,我苦恼了一段时间。后来看了州文工团演出的苗族吴八月起义,从中得到启发,写了巡抚到此地饮茶赠黄金列贡品,并作价“一两黄金一斤茶”,从此该茶名叫“黄金茶”,该村就叫“黄金村”的典故。这样就圆满解释怎么叫“黄金茶”和“黄金村”的问题,也和贡品联系起来了。这篇文章的第一审稿人为田岚,他认为写得不错,还说要寄给《民族文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所有标为“黄菌寨”的地图文字都开始使用“黄金村”了。多年后为了宣传需要,将“一两黄金一斤茶”改成“一两黄金一两茶”,现在又加入巡抚陆杰及他到此村的具体年代,故事越来越完美,我给一个赞。

黄金茶名扬——

好工艺育出“全国名茶”

历史上冷寨河茶名称延续多年,但只方圆几十里的人知道,保靖县城和吉首城里人鲜少知道,原因是产量特少,一年只产几十斤,以自产自饮为主,多余部分才拿到吉首马颈坳集场卖。还有就是用传统老方法炒制,与现代茶叶品质差距大,外人难以接受。

1973年以前保靖县只有三处老茶园:冷寨河、仙仁公社茶果树村和卡棚瓷厂后山处,均是丛式栽培零星分布,全部加起来只有几千株。

冷寨河茶原来的炒制方法原始。首先,采摘不分老嫩只分时期,有一芽一叶,也有一芽二三叶,“老嫩一把抓”。其次,也没杀青概念,锅热后倒茶叶进锅用锅铲翻动,以焖炒为主。也没有专门制茶的茶锅,都是把炒菜锅洗一下就用来炒茶。最后,茶叶出锅后装入布袋擦揉,基本成型后放到锅里炒干或晒干。成茶条索状显松扁,滋味浓而苦,色泽偏红黄,香气、滋味可想而知。所以,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这也是那个年代,贫穷落后的深山苗寨无法对外交流,无法开阔眼界和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结果。

1976年至1979年,是保靖黄金茶品质的确定期。保靖茶叶大开发是1974年至1975年,引进安化云台山茶种。仅两年时间,其面积由原来的几处丛式生长野茶园发展到万亩新园。1977年后,陆续开园投产。这时摆在全县面前的当务之急是怎么制茶?制什么茶?

当时都是才开发的新茶园,县里没有学茶叶专业的人才,大家都不懂茶叶制作,也没有真正会炒茶的人,眼看茶园快要投产……鉴于上述情况,县里决定派我外出学习茶叶炒制技术。千斤重担一肩挑,我诚惶诚恐不敢懈怠,生怕辜负县里的重托。那些年,我拿着一张介绍信、一本地图外出学制茶,十分珍惜这些学习机会。1976年至1979年,我先后到省内的省茶科所、古丈、岳阳、益阳、平江,省外去了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江苏等名茶产区学习制茶。这些省份对毛主席家乡来的人格外亲热,毫无保留地教我。几趟学习下来,我收获颇丰,既开阔了眼界,又提高了茶叶炒制水平。在此基础上,我又购买不少资料自学钻研。后又在省农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茶叶高级师研修班,专业学习茶叶炒制和审评。后来,我还参加了全国绿茶炒制训练班……

1977年春为保证全县茶叶试制,需培训各公社大队茶场技术员,再由这些技术员将炒制技术普及到各茶场。我选择黄菌大队冷寨河为培训场地。选择此地原因有二:一是此地海拔低茶叶发芽比其他地方早十余天,当时全县规划的茶园全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制茶训练班结束后各地技术员有时间回场准备;二是此地老树茶发芽早,有鲜叶可采。由于当年可采摘的鲜叶少,只能制几锅茶,就由我先上理论课,然后边示范操作边讲解。这一年,培训出了保靖县第一批用新工艺制茶的技术员。此后,茶叶炒制训练班相继办了五年,均在现黄金村举行。前三年制“保靖毛尖”,后两年制“保靖岚针”(开始取名“吕洞岚针”“白云岚针”,1982年后统一为“保靖岚针”)。经过五年培训,保靖县各地炒制水平达到较高水准。如今,保靖黄金茶制作仍沿用该八大制作工序:杀青、清风、初揉、杀二青、复揉、三青理条、提毫、干燥提香。

采用新工艺炒制后,冷寨河老树茶香气、色泽和滋味有了质的提升。我们发现这些老树茶具有浓郁的熟板栗香和醇厚鲜爽的口感,香高味浓,比我到外地学习时喝的名茶好喝。从此,对这些老树茶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质。

但当年用新工艺制出的老树茶在保靖县还有争议。一说新工艺制的茶是绿色的还有白毛是没炒熟,炒嫩了;二说茶叶采摘统一标准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没有产量;三说制出的茶不苦吃起来不过瘾,等等。当然,这只是当地原来老辈人的一时看法而已。后来大家也接受并采用新工艺炒茶。

1977年后又经过多年的炒制和黄金茶名称的宣传,逐步得到茶叶界和市场认可,1981年起开始扬名县内外。

因当时是计划经济,茶叶的栽培管理、生产、收购、销售均由归口单位负责,加之当年茶叶才起步,只有我一人分管茶叶。在我管茶叶的十余年间,黄金茶从几乎无人知晓到开始供不应求,每年春天都有单位和个人到冷寨河持币抢购,为黄金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见证这一过程最直接的就是现黄金村老一辈村民和保靖县有关人员。

保靖黄金茶在发展前期连续五年到黄菌大队办茶叶炒制训练班,均由我授课和示范。所有学员轮流操作实践,培训三百余人次。而且县里每年举行一次评比会、召开两次(春、秋)茶叶工作会。

记得1982年那次训练班参加的人有当时的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田岚、县财办主任张万志、县民贸局仓库保管员左枝华、刚从省农学院毕业的张湘生等。至今,我还记得到黄菌大队茶场的那天晚上,大家围着火堆谈话的火热场景。培训期间,张湘生学习非常认真,我也毫无保留地教授她炒制和审评。我们还一起探讨黄金茶价值以及发展推广等事宜,重点讲了黄金茶的开发价值和扦插繁殖,能选出几个品种就有科研成果,并要她重点攻关。从那之后,张湘生这个刚出校门、不懂苗语、没有实践经验的女同志,开始深入苗寨并孜孜不倦埋头苦干几十年,为保靖黄金茶扦插繁殖、推广扩大贡献了一辈子,令人钦佩。

那些年保靖县的茶叶炒制达到湖南省最高水平。1984年全省名茶评比会就以“保靖岚针”为满分标准,其他名茶往下扣分进行审评,见证这次评比的人很多还健在。保靖茶叶在1979年至1984年连续五年参加全省名茶评审,获得“湖南名茶”称号;1982年参加全国名茶评比,获得“全国名茶”称号。

黄金茶富民——

昔日梦想成最美现实

保靖茶叶出名后被湖南省列为名茶县扶持,每年拨二十万斤粮、六万元钱、一百吨尿素,还赠送茶叶专用皮卡车、东风五吨大货车各一台等,给予物质支持。并与古丈县、岳阳县一起实行湖南茶叶最高收购价。由于那些年我在茶叶专业方面略有贡献,时任保靖县委书记颜长钊推荐我去中央党校脱产读书,我以丢不下茶叶事业为由推辞了。

当年保靖县茶叶工作的布局是:保靖茶叶分为“保靖岚针”和“保靖毛尖”两个名茶,一个做直条一个做曲条,“保靖岚针”作为最高品质体现,代表最高工艺。作为保靖参评参展的旗帜,为保靖茶叶打牌子,“保靖岚针”产量控制在极少量,主产在吕洞山和白云山茶场。而大量生产曲形的“保靖毛尖”。“保靖岚针”采摘标准要求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展开后的全做毛尖。黄菌大队茶场的新茶园直条和曲条都做,主要看鲜叶采摘的嫩度而定。

从1979年起,我便在不同会议发言、工作汇报、报刊投稿中大力宣传保靖黄金茶,并多次向湖南农学院的朱先明、陆松侯教授以及省茶科所研究员彭继光等介绍,促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湖南农学院派人来黄金村考察和采样。省茶科所的彭继光老师和我亦师亦友,我们一起畅谈保靖黄金茶发展。彭继光后来对保靖黄金茶做了专门的研究,还出了专著,对扩大黄金茶影响做出了贡献。

1986年因工作需要,我离开了主管茶叶岗位。后来又担任单位的“法人代表”,全面主持县外贸工作。1996年又调离保靖到州外贸工作,没有直接与茶叶打交道了。但是十多年的茶叶专业使我终生离不开茶叶这一行,后来也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茶叶工作,比如多次参与评比样茶的制作,多次陪同去省、州汇报保靖茶叶工作,参加县政府制定有关茶叶规划与决策等。

从1976年接触黄金茶到今年,差不多五十年。其间黄金茶由深藏苗寨几百年几乎无人知晓,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用新工艺炒制发现品质,开始宣传和扩大产量,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如今,黄菌寨变成了黄金村,千万两真金白银流进了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茶农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真正富了一方乡亲,对此我无比欣慰。特别是看见所有保靖黄金茶包装和宣传上写的“一两黄金一两茶”标配语感到特别亲切,觉得没有愧对此生。

作者:向世进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