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黄新媛
2025年春节档,当各大片方还在为30%的排片争得头破血流时,《哪吒之魔童闹海》已以雷霆之势突破110亿元票房,不仅刷新国内电影票房纪录,更以黑马之姿问鼎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
很多人不解,在影视行业低迷的当下,《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旧瓶装新酒的神话故事,还是一部续作电影,怎么就闹出了个天翻地覆?
恰似太乙真人修炼成仙的“三花聚顶”,《哪吒之魔童闹海》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产品强势“出圈”的三个神仙诀。
第一诀:续作电影的进化论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其实是众望所归。作为一部续作,早在2019年,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就已经取得了成功。截至2022年12月15日,据猫眼专业版统计,《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过50亿元人民币。
在续集电影频频遭遇“第二部魔咒”的当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破局之道在于实现了IP价值的升级。
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构建的故事背景,在本作中转化为更宏大的叙事——从哪吒个人对命运的抗争延伸到龙族族群生存的对话,使传统IP完成了从现象级爆款到新的世界观的蜕变。正如迪士尼以电影为载体,用11年构建了漫威宇宙,《哪吒之魔童闹海》正通过世界观扩容,打造植根于东方的神话宇宙。
第二诀:老少皆宜的合家欢
续作电影的观众基础固然有利,但纵观影史,续作超越前作的也寥寥无几,能在5年后竞争最激烈的春节档脱颖而出,哪吒还赢在老少皆宜。
这部看似暗黑风格的动画电影,实则深谙春节档的受众密码。
有句俗话说得好,“全靠同行衬托”。春节档电影质量见仁见智,但若要满足全年龄段观众的观影需求,除了哪吒,好像别无他选。
导演饺子独具匠心地让剧情节奏、视觉效果和人物塑造相辅相成,让电影呈现出三重叙事结构:儿童看到的是萌态可掬的结界兽喜剧支线,青年群体共鸣于敖丙“去妖魔化”的身份觉醒,中年观众则在水淹陈塘关的宏大场景中感受命运的抉择。这种“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策略,使影片在猫眼平台收获9.3分的全年龄段好评。
当北美圣诞档还在依赖超级英雄的单一类型时,中国春节档已经进化出融合家庭伦理、视觉奇观与文化思考的复合型文化产品形态。
第三诀:精益求精的工匠魂
“五年磨一剑”的创作周期里,制作团队完成了一场震撼业界的“技术长征”。
在申公豹百万根毛发飘动的背后,是国内团队自主研发的技术突破;七色宝莲每片花边的流光溢彩,都是导演饺子对“五彩斑斓的白”的极致艺术追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片尾的制作名单里,可以看到追光动画、彩条屋等几乎全部国内一线动画制作公司的名字。
就如电影中龙族用最坚硬的鳞片铸造了“万龙甲”,中国动画电影人也为《哪吒》这部作品造就了一件所向披靡的“万龙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万龙甲”式的协作模式,让影片的1623个特效镜头,每一帧都闪耀着东方哲学中最关键的“人和”。
有网友戏称,《哪吒之魔童降世》向好莱坞证明了他们好像从来没有真正走入过中国市场。
可见,哪吒的成功,就是文化自信最好的佐证。
当海外媒体惊叹于哪吒票房攀升的势如破竹时,《哪吒之魔童降世》早已超越票房数字的较量。从敖丙手中那柄融合良渚玉琮纹样的冰锤,到陈塘关建筑群暗含的中式美学,再到蒙古族呼麦和侗族大歌呈现出的听觉奇观,影片在商业外壳下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展现了文化产品的又一模范佳作。
这部“神仙续作”的成功密码,恰是中国文化产业进化的三重镜像:在IP开发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贯通,在类型创新中构建消费者的审美公约数,在技术攻坚中完成文化创作的独具匠心。
当哪吒脚踏风火轮冲出东海之滨时,带走的不仅是票房纪录,更是一整套文化产品生产和创作的新方案。
随着影片的海外上映,票房数字还在刷新,但在我看来,哪吒作为一部电影,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至于最后能攀登到全球票房榜的什么位置,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满怀期待地走进电影院,支持原创文化产品;更信心十足地走出电影院,期待在各行各业,更多“哪吒”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