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新春走基层丨母女接力,走出精彩人生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李明潇 施雨润苗

初春时节,吉首市矮寨镇夯腊村,云雾缭绕,一片静谧。

在山脚下,一家苗服加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宁静,一张张精美的苗绣绣片被赶制出来,成为制作苗服的原材料。

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动人的画面:母亲杨青香正专注地在机床上穿针引线,女儿石晓莹则在一旁整理新设计的苗绣花样。这对母女用一针一线,编织着苗族文化的传承故事。

20多年前,杨青香先后生下了一对儿女,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她和丈夫的肩上。为了维持家庭开销,她用60元钱买下了一台二手缝纫机,开始了自学苗绣之路。

苗绣技艺花样繁复,色彩艳丽,对从未接触过苗绣的杨青香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她没有退缩,而是虚心向村里的老人请教,学习传统花样。

没有现成的图样,她就一笔一画地描绘;没有精湛的技艺,她就反复练习。白天,她和丈夫赶制衣服;晚上,她在昏黄的灯光下钻研苗绣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青香的苗绣技艺日益精进,她绣制的服饰图案精美,色彩搭配和谐,深受顾客喜爱。渐渐地,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家庭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013年,杨青香的苗绣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但纯手工制作效率低、产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突破瓶颈,她和丈夫决定,用所有的积蓄外加借来的钱,购买了一台价值8万元的绣花机。

有了绣花机的助力,苗服加工初具规模。杨青香不辞辛劳,远赴浙江进货,寻找更优质实惠的布料和针线。

很快,第一笔近7000元的订单找上门来,带来了2000多元的利润,也让杨青香看到了机绣的巨大潜力。

随着订单量的激增,她不再满足于赶场摆摊式的小打小闹,而是开起了批发和零售店。从吉首市机电街到红旗门,再到如今拥有近300平方米的苗服展示区,每一次搬迁都意味着生意的扩大和事业的进步。

石晓莹从小在母亲的缝纫机旁长大,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这项非遗技艺。大学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美术专业。

现在,石晓莹是自家合作社的“总设计师”,所有的绣花样式都由她设计并打版,最终变成一批又一批的精美成衣。她在苗服设计制作方面继承了母亲的技能,甚至青出于蓝。

“传统的老花样虽然好看,也要符合市场的需要,要根据年轻人的喜好与审美进行创新。”石晓莹说。

从一开始的茫然,到如今的精通,石晓莹已然成为一名合格的苗绣技艺传承人。

如今,近300平方米的苗服专业合作社坐落在吉首市御龙湾临街店铺,从原材料到配饰,以及各种类型的成衣,这里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合作社取名为“顺潇湘苗锦”,不仅涵盖了一家人的名字,更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019年,杨青香的丈夫不幸去世,这个名字也成了她对丈夫最深切的怀念。

“顺潇湘苗锦”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传承与怀念交织的故事。杨青香母女用一针一线,织就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路,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她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勇敢追梦,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李明潇 施雨润苗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