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教体
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湘西州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田华

近年来,湘西州多所中小学以“非遗进校园”为主题,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为师生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之旅。

非遗实践进课堂,开启沉浸式新体验

在龙山县第二中学,师生们把课堂变身非遗工坊,通过寒假特色作业展示会,呈现了手写对联、手工灯笼、五福图等传统民俗作品,并围绕“哪吒精神”展开讨论,感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勇敢与创新精神。

吉首市第一中学邀请82岁蜡染非遗传承人熊承早走进课堂,以“一辈子坚持”的艺术精神感染学子,讲述了与舅舅黄永玉的学艺故事,并展示蓝白相间的蜡染作品,引发学生“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赞叹。同时,吉首市第一中学诚邀州文联艺术家们挥毫泼墨,将书画艺术与非遗结合,为校园注入浓郁的艺术气息。

州民族中学立足本土民族文化,先后邀请省级苗绣传承人向秀平老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画代表传承人梁德颂老师,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画代表传承人梁金翠老师,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省级传承人、湖南省青年音乐家工委会副主任、吉首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廷翠老师等非遗名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通过现场教授苗绣技艺、讲解苗画知识、指导民歌传唱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非遗实践进课间,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花垣县麻栗场镇中心小学创新推出非遗大课间,千余名学生在大课间齐练苗族蚩尤拳与接龙舞,将非遗武术与舞蹈融入日常锻炼。学校在编排大课间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力求做到既符合非遗传承需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丈县芙蓉学校课间操的《摆手茶乡》以土家族摆手舞为基础,结合古丈“茶艺”文化,将茶叶制作过程用体育形式展示出来,表现出摆手舞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默戎镇九年制学校,师生们精心编排的鼓舞动作,巧妙地将苗族鼓舞元素融入到大课间,展示出了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州社科联与各博物馆联合开展的“非遗少年学”项目持续深入校园。土家族挑花、竹编等非遗传承人走进中小学,通过实践教学让青少年“零距离”触摸文化脉络。据统计,该项目已覆盖全州100多所学校,惠及上万名学生。

全州联动,非遗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州将非遗保护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课堂教学+社团活动+赛事培育”的立体传承网络。目前,全州已有35所“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开设课程涵盖土家族摆手舞、苗绣、蜡染等项目40多个,年均吸引超2.8万名学生参与。文旅部门还联合教育机构举办多场非遗活动,邀请上百位传承人现场指导,其中包括30多名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

州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进一步深化“非遗+教育”融合模式,推动非遗技艺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州民族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完善创新学校德育体系,坚持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提升学子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进入新时代,全州校园不仅成为了文化传承沃土,更点燃了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热爱。从苗绣的细腻针脚到蚩尤拳的刚劲招式,从蜡染的蓝白韵律到接龙舞的欢快节奏,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正以青春的姿态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田华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