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摄影报道助力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以湖南省湘西州《团结报》为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石健

[摘要]策划为先,展示非遗摄影报道的地方优势;人物为本,呈现非遗摄影报道的人本底色;细节为主,鲜活非遗摄影报道的故事元素——《团结报》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手段,记录、整理、留存非遗的客观形式,挖掘、丰富、呈现非遗的内涵与美,助力非遗实现跨越时空的生命延展。

[关键词]非遗摄影报道 专题策划 人文关怀 细节为主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854/j.cnki.cni.2024.05.025

近年来,湘西州在非遗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宣传传播、发展利用等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加快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脚步,亮点频频,成效显著。湘西州因此先后获批设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评为全国、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可以说,“活态非遗”,已经成为湘西州发展的出圈之点,成为擦亮湘西的特色名片。

湘西州非遗保护发展探索成功的经验模式与所取得的显著成果,离不开地方媒体的参与。湘西州党委机关报《团结报》持续以摄影报道助力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在读图时代以鲜活生动的视觉影像语言弥补非遗文字报道的不足,大大提升了非遗传播传承的效果。

策划为先,展示非遗摄影报道的地方优势

湘西州瑰丽神奇的地理与自然风貌,孕育出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风情,三者碰撞交融,从而造就了丰厚绚烂的非遗瑰宝,这也决定了非遗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传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联系得十分紧密,具备鲜明的区域性、地方性、民族性。因此,受到独特人文内涵滋养的地方媒体,以及在家乡故园中生长的地方媒体人,精通本民族语言,熟悉本地民俗,了解各类传统技艺与表演艺术,在非遗报道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唯一性优势。

多年来,《团结报》在非遗宣传报道中,勇担保护传承的责任使命,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视觉语言在非遗报道传播中的重大作用,积极策划非遗摄影报道专题,形成有计划、成系列、高质量的系列报道与专栏,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尽力展现非遗艺术之美。

《团结报》非遗摄影报道策划主要体现在专版、专栏、专题三方面。近20年,非遗专门版面先后有《文化风情》《文化醉乡》《影像湘西》等,不论如何改版,总是给予非遗摄影报道充分的版面,为其配置最优秀的摄影记者与图片编辑;与此同时,在《时事新闻》《文旅周刊》《名家访谈》等重要版面上开办有非遗摄影专栏,如“睛点湘西”“张谨视觉”等,以此美化版面,增加深度与内涵,增强版面的本土读者关联性;而相关专题策划更是抢人眼球,如“探寻湘西活化石”“重走大师路”“回到湘西回归美”等,不仅展示了团队专业水准,更是呈现了地方党媒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这些非遗摄影专版、专栏、专题策划主题明确、方案详细、团队协作、文字辅助,运用持续、动态、兼备深度与温度的视觉影像表达方式,弥补了地市党报非遗相关报道的不足,提升了传播效果,加强了宣传保护力度,为全社会关注非遗营造了良好氛围。

人物为本,呈现非遗摄影报道的人本底色

非遗以人为传承主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时间有限的生命法则决定了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团结报》非遗摄影报道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非遗传承人视为最重要的拍摄对象和最必要的影像元素,以即时、生动的摄影方式记录展示他们的非遗技艺,更以平视、人性的视觉语言,呈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传承困境,丰厚了他们的面貌、血肉和个性,

报社摄影记者张谨的“湘西根籁——记湘西18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专题,以人物肖像特写的方式和黑白的色调,凝固了非遗传承人的生动形象。与大部分非遗摄影注重大场景不同,“湘西根籁”专题全是近距离特写镜头。尽管特写镜头画幅有限,但张谨在其间不仅定格了人物的面貌与神情,极具视觉震撼力,令人过目不忘。这组专题作品以人为主角,完美地叠加融合了物、环境与技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味与湘西味,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使非遗传承人不随时间而消逝、不被生命所消磨,在摄影中成为永恒。《团结报》摄影记者镜头里的多位非遗传承人,如龙米谷、聂方俊等已经离开人世,而他们的形象与技艺在摄影报道与非遗艺术里得到永生。这组极具生命力的非遗专题摄影作品,在2012年中国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中,成为“天下凤凰摄影大展”收藏作品。

最打动人心的,还是人的故事——人才是非遗传承与非遗故事的主角,而环境只是人的注脚,对此,《团结报》非遗摄影人有着清醒的认识。为了拍好非遗传承人,摄影人扎根土家苗寨,细致采访,精心拍摄,最终才能以画面吸引人、用情感打动人。“探寻湘西活化石”“重走大师路”等非遗摄影报道专题都呈现了人本底色,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非遗摄影报道的专题、专栏、专版,突破了传统的四平八稳的构图、光影、色彩,打破了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俯视角度,以人文关怀精神展现了非遗的生命温度和非凡魅力,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三、细节为主,鲜活非遗摄影报道的故事元素

《团结报》摄影团队持有“令摄影具有绘画般艺术效果”的创作理念,在非遗报道中强调并发挥摄影两大优势——“原真的拷贝(记录性)”和“时间的切割性(时间性)”,以追求“精细审美”和“瞬间审美”的效果。

在对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银饰的报道中,以近景、特写、大光圈呈现了镜头对非遗的专注态度和凝视之美,满足了读图者走得更近、看得更清、感受得更强烈的需求,也以充分保留非遗细部而满足了保护传承的需求。“凤凰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组照,记录了腊尔山地区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及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龙米谷的珍贵影像。这组作品以近景和特写的方式呈现了龙米谷制作苗族银饰的流程和细节——从银胚制作到半成品加工打造,从裁剪装饰再到清洗,清晰的细节、厚重的色彩、繁复的纹样、火红与银白的辉映,共同构建了极具时空感的视觉语言,再现了苗族人日常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念,展现了苗族人纯粹、坚韧、倔强的品性。相关主题作品《叮叮作响的苗族史诗》《苗族银饰制作》等同样彰显了细节,既还原了静态与动态,也串联出完整的过程与鲜活的情节,展示了传承人的技艺、审美和智慧。以上作品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赛、湖南省州市报新闻摄影竞赛中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上述作品发挥了“时间切割”的摄影优势,呈现了“瞬间审美”的摄影效果。除了专注于技艺、表演、民俗本身的细节,《团结报》还特别注重发挥摄影“原真拷贝”的记录性优势,以“环境的细节”呈现“精细审美”的摄影效果。如“回归湘西回归美”“重走大师路”等专题,在摄影距离方面,将近景、中景、远景进行结合,拍摄对象处于田间地头、院坝坪场、村庄小路,非遗活动中的参与者与周边环境、与日常生活、秀美风景紧密结合,画幅开阔,场面鲜活,人物传神生动,在记录非遗、挖掘其内涵与价值的同时,彰显着非遗在湘西各民族群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说人物是主角、人文关怀是底色,那么,《团结报》非遗摄影报道特别注重细节呈现与部局刻画,“细节”是其灵魂,灵动了画面,鲜活了故事,让非遗回归了生活。

四、结语

多年来,《团结报》非遗摄影报道在全国性摄影大赛以及中国地市报、湖南省市州报、湖南新闻奖等各大新闻及艺术摄影竞赛中屡屡斩获头奖、摘得桂冠,硕果累累,成绩喜人。近年来,非遗摄影报道在完成内容生产后,通过“红湘西”客户端、“湘西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开辟专题栏目,在原有基础上加入视频、音乐和文字内容,进行融媒传播、立体宣传,满足了新时代受众多元化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其覆盖面更广泛、传播更有效。

《团结报》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手段,记录、整理、留存非遗的客观形式,挖掘、丰富、呈现非遗的内涵与美,助力非遗实现跨越时空的生命延展,保存了人类文化的记忆,用摄影技艺和视觉语言担当起保护、传承、发展民族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图谱的重要责任与时代使命。

(原文发表于《中国报业》2024年3月上期)

作者:石健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