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她”力量的回归与绽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石流

时下,节日或多或少成为“消费主义”的“流量密码”,人们对节日本身设定的意义却关注不够。

回溯历史,妇女节的设立,来之不易。19世纪初,纽约女工游行和俄国妇女罢工等事件,赋予了这个节日鲜明的政治性和革命性。它的设立,是为了推动性别平等,也是为了关注全球女性问题。在中国,也有一群杰出的女性,从拒绝“裹足”到为争取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女性权益而呼吁,才有了中国女性对女性权益的觉醒。

近年来,一些地方将“妇女节”包装成为“女神节”,虽然听起来很美,但事实上节日已被转化为一种消费主义或娱乐化的符号,是商家通过塑造“女神”形象,鼓励女性通过购物“犒赏自己”的促销手段。而“女神”一词,常与气质、外貌等外在标准挂钩,它强调对女性“完美形象”的期待,甚至隐含“被凝视”的客体化倾向。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当女性被捧上神坛,实则是被剥夺了人间。”

“妇女节”提醒我们,“她”力量,不该被忽略。每一位女性,在社会分工中都被赋予了不同角色。在家庭中,“她”会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在职场中,“她”会是老师、是记者、是护士,也可以是哲学家、环卫工、外卖员;在社会中,“她”可以胖,也可以瘦,可以涂睫毛,也可以素面朝天,可以穿运动鞋,也可以踩高跟鞋。无论婚姻、职业、年龄状态如何,每一个“她”都不应该被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而束缚。每一个“她”,无论担任什么社会、家庭角色,都应该是“她”自己,无论“她”是谁,都是“她”的选择!

“她”本就有千钧力,也应有万万象,更自带光芒。从被“裹足”在一方小小天地,到走上社会各个岗位,“她”都在竭尽全力,打破性别桎梏,绽放独属于女性的智慧与力量。她们知道,这自由仍带有“枷锁”,但她们依然在努力读书、行走,丰富自我、向上生长,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到平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更加和谐、多元、包容的力量。“她”既有细腻也有恢弘,前者让她拥有爱的能力,后者让她拥有大的格局。所以,真正的尊重,不在于鲜花与礼物,是在“她”每一次绽放光芒时,来自于“她”和“他”欣赏的目光、发自内心的肯定与鼓掌。

让节日回归它该有的本质,才能让“她”力量更充分地绽放。

作者:石流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