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又是一年采茶时,湘西各地茶园纷纷开始明前茶采摘。
湘西茶产业底蕴深厚,黄金茶、古丈毛尖等品牌声名远播,截至目前,全州茶叶种植总面积达91.73万亩,综合产值 90.67亿元。然而,过去茶产业面临“优而不名、大而不强”的困境,品牌分散内耗、夏秋茶利用率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突出。
这片被武陵山脉环抱的沃土,既是“中国黄金茶之乡”,也是“神秘湘西”文旅品牌的承载地。所以,以茶兴旅、以旅带茶,将茶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便可作为破局之道。
吉首市马劲坳镇隘口,算是湘西最早一批发展旅游的乡村。2000年至2004年,隘口举全村之力探索发展乡村旅游,虽是自然资源禀赋,风景优美宜人,却也游客寥寥。2005年至2009年间,村民们拾起了祖辈留下来的100多亩茶园,沉心耕耘,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当支柱产业成型后,隘口再次在乡村旅游上寻找突破口,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隘口有了茶产业带来的核心竞争力,走上了茶旅融合的发展之路,并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湘西乡村旅游的典范。
看隘口村的发展之路就能发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生命力”的探索。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旅游,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将陷入徒有景观外壳,严重同质化的境地。发展乡村旅游不是打造昙花一现的网红打卡地,唯有以产业为根基,乡村旅游才能实现从“追求流量”到“沉淀价值”的质变。
作为茶旅融合发展“生命力”的来源,茶产业尤为重要,要走茶旅融合的道路,茶产业的发展也得与时俱进。虽然湘西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湘西茶产业品牌力不足,公共品牌分散,难以形成全国性影响力。这就要从品牌整合与流量共享做起,统一区域公共品牌、包装设计与宣传口径,同时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其实湘西在外做过不少茶叶推介,但实际上,真不是城市越大越发达就越要去。在决定去哪里之前,要做好市场背调,充分了解各地的需求、购买力和市场饱和度等因素。比如红茶可以拿到广东推介,绿茶就去四川、河南推介。而盛产茶叶的地方,像是武夷山、泉州等地,可以去学习经验、交流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打入当地市场,别人自己的茶都还卖不完,想要横插一脚,何其困难。与其自寻苦恼,不如在前期多下功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茶产业链存在短板,比如夏秋茶利用率不足,精深加工企业稀缺,导致消费转化模式单一。这就要借力科技创新业态,可以引入抹茶加工、茶多酚提取、茶化妆品、茶日用品等后端产业,开发茶冷饮、茶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还可以设计茶染服饰、茶器文创等衍生品。通过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破解夏秋茶利用率低、春茶独大局面。这样一来,产品的多元化,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群需求,就不会停留在只能靠销售茶叶获取收益的固化模式了。
再者,茶旅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深度,游客体验的多样性亟待提升。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茶文化特色,将采茶、制茶、品茶体验融入旅游场景,形成“茶区即景区、劳动即体验”的差异化、沉浸式文旅模式。然后可以借势流量实现跨区域联动,利用精品茶旅线路串联张家界、墨戎苗寨、凤凰古城等热门景点,带动沿线茶旅发展。还可以创新打造文化IP产品,借助影视综艺、短视频平台塑造文化符号,挖掘土家族、苗族制茶非遗技艺,推出诸如“茶山音乐会”“古法制茶工坊”这类与时代接轨的体验项目,构建“茶+非遗+艺术”生态。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产业根基。茶旅融合不仅是产业的叠加,更是经济与文化的共振。未来,湘西需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多元的方式打通从“茶资源”到“茶文化”再到“茶经济”的转化通道。唯有如此,方能让每一片茶叶都承载乡村振兴的希望,每一座茶园都成为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