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不让文明建设“锋”声大雨点小——追“锋”者系列评论之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孙莹

新时代文明建设实践中,雷锋精神始终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坐标。然而,当雷锋精神的实践异化为打卡留痕的“任务”、简化为拍照签到的“表演”时,这种精神遗产便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破解这一困境,不仅关乎精神文明建设实效,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志愿者身着红色“小马甲”将垃圾桶中的垃圾反复铲入、倒出,摆拍表演,将形式主义演绎十足,这体现出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文明建设参与者之间尚未架设起价值共鸣的桥梁。一些社区推行的“文明积分通存通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获得的积分既可兑换公共服务,又能转化为可兑换物品,成功实现了利他行为与自我实现的同频共振。

文明建设号令一响,各单位、各部门即开展“复制式建设”,群众戏称为“奶奶被强制搀扶过马路8次”“一个路口5个单位扎堆清扫”,虽玩笑的成分大,但“扫街式服务”确实是对志愿服务的极大浪费。一些地区通过接入城市治理数据库,文明实践平台能精准识别独居老人照护、放学路段拥堵等民生痛点,自动生成志愿服务需求清单。当志愿服务从“扫街式服务”转向“精准式服务”,形式主义自然失去滋生土壤。

文明建设、雷锋精神的传承,不是一味说教、单一输出,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让群众参与其中,真正走进文明的旷野,形成自下而上的文明实践,消解说教动员的僵硬感,催生出“人人都是文明建设者”的主体意识。只有当精神传承与时代认知同频,文明建设才能突破“表演”的局限。

破解文明建设的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功,当文明建设从行政任务转化为生活实践,我们终将见证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的精神文明图景,这或许才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解。

作者:孙莹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