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最好的故事,生长在通往未来的路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彭宁

张谷英是一个村名?张谷英是一个故事。

我们到达时,正是这个春天雨水最盛的两日。岳阳市张谷英镇张谷英村,绵延1公里铺陈的1732间房屋、206个天井和62条巷道,一起浸在春雨里。

天色已晚,我们循着最亮最宽的一条青石板路闲逛,遇到的居民都会善意提醒一句“别串巷子,容易迷路”。可那些巷子实在诱人——窄,只容得两人错身而过;高,青砖垒起的都是岁月;深,像一柄簪子扎进时光,出口成谜。

我们最终克制住“探巷”的冲动,决定等第二天再用正确模式打开这个六百年历史的古村落。

听了一夜春雨,天亮集合,在导游带领下,参加第三届“湖南百名作家写百村”启动仪式的全省代表走进张谷英村。

前一晚闲逛时,我曾偷偷和同行的湘西小伙伴吐槽,“不过如此嘛,盛名难副,没有我们凤凰秀美,也没有我们里耶大气。”

好吧,一圈游下来,我决定收回我粗浅的评判,并且心悦诚服地说:张谷英村实在讲出了一个精彩的文旅故事。

这个故事把建筑艺术、家风传承、风水传说、民俗非遗等都巧妙地编织进一个古村落,于移步换景间,生动具象地呈现给游客。

比如,村名由来是一段隐于山水的传奇。明代洪武年间,风水先生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见渭洞层山环绕,盆地中央七座山头众星拱月。他心生定居之念,大兴土木繁衍生息,村庄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比如,村庄选址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的生动实践。四面环山形成天然屏障,渭溪河蜿蜒如带,既藏风聚气又得水为上。龙形山龙脉蜿蜒,与村前“龙珠石”相望,构成“巨龙戏珠”的格局。风水不仅护佑着张氏家族人丁兴旺,更让村落与山水共生共荣。

比如,天井巷道是古人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206个天井如星辰散落,上可通风采光,下能排水泄洪;62条巷道似血脉贯通,青砖高墙隔绝火患,让“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成为可能。

比如,家风传承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当大门”前“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楹联,提炼张氏家训的核心。16条家训、5条族戒,将“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理念,化作代代相传的行动准则。从科举时代40多人取得功名,到今日2000多人聚族而居,家风始终滋养这片土地。

当然,远不止这些。张谷英还在古村落建筑群基础上延伸建设了民俗展览馆、非遗体验中心、龙形山美术美育基地等,把过去、现在与未来串联成一部生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史。

可以说,张谷英村的故事智慧,在于将固态的“文化标本”转化为鲜活的“生长现场”,让游客在故事中深度参与、互动共鸣,既长知识拓见识,又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

这种“生长型叙事”在空间设计中显得尤为精妙,值得古村古镇类景区借鉴参考。

可以用“历史传说”激活文化基因,尝试传奇溯源型叙事。借鉴张谷英村以明代风水先生定居传说为叙事原点,构建“人物传奇+地理意象”的故事框架。

可以用“建筑密码”构建沉浸场景,尝试空间解码型叙事。借鉴张谷英村将天井巷道的建筑智慧转化为叙事语言,让每处空间都成为可探索的故事章节。

可以用“活态传承”创造情感共鸣,尝试风俗养成型叙事。借鉴张谷英村将家训族戒转化为可参与的叙事仪式,使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情感记忆。

方法很多,叙事模式也多,重点在以“在地文化”为基础的“故事”挖掘与探索。

正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说,人类本质就是“讲故事的动物”,故事是文明存续的核心密码。真正的智慧,就在于不断重构故事,使其既延续文明基因,又能适应新挑战。

张谷英村的文旅故事,正是传统文化在适应新挑战中的焕然新生。

可见,最好的故事,不会凝固在泛黄的书页间,而是随着时代的脚步,在每一次探索、体验与传承中生长出新的枝桠。

作者:彭宁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