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我来帮你们拍照啊,我拍照技术很好的!”一位身着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导游笑着向游客喊话。话音未落,游客们便纷纷递上手机,热闹的场景瞬间定格成一张张笑脸,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也肉眼可见地被拉近了。
这是3月19日,在“中国土家第一村”永顺县灵溪镇双凤村的百鸟朝凤玻璃观景台上发生的一幕。
不远处,摆手堂前接龙桥上歌声阵阵,游客与拦门酒演艺人员推杯换盏,其乐融融。待游客走后,双凤景区演艺部主管彭书珍将工作人员召集起来,是提醒也是强调,给客人递酒的时候记得一定要用双手,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这两个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湘西文旅的两个喜人面貌——“微笑服务”和“精益求精”。
这位导游完全可以把游客带到景点,完成讲解任务后就在旁边刷会儿手机,等待游客,然后前往下一个点。这样游客玩也玩了,自己也“乐得轻松”。要知道,她一天可不止接待这一个团队,对每个团队她都这样做的话,无疑是给自己平添了不少工作量,但显然她这样做了,还做得很好。
再就是景区演艺部的精益求精。拦门歌、拦门酒仪式气氛活跃融洽,演艺人员个个面带笑容、满怀热情。但在酒尽客散后,演艺部的工作人员仍坚持做好复盘工作,探讨如何能将服务做得更加细致。
这些都是湘西文旅人努力探索从“流量”到“留量”的生动缩影。
双凤村的流量其实相当不错,工作日每天能接待约1000人次的团队游客,到了周末,还会迎来挤满停车场甚至延伸到盘山公路上去的自驾游车辆。但与以往“坐等上门,任务完成”的旅游方式不同,越来越多以双凤村为代表的景区在用心做有温度的文旅。
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这已经是共识了。但某些场景中,景区与游客的关系常被简化为“服务商”与“消费者”的交易:酒店提供床铺、景区售卖门票、导游背诵解说词……双凤村导游一句朴素的“我帮你们拍照”,恰似一记温柔的叩击提醒着我们——最动人的风景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遇。多年后,游客或许会忘记双凤村悬崖观景台的高度,但会记得导游拍照时那句“你要把银饰对着光才好看”的贴心提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是一场朝圣,人们寻找的不是景点,而是被治愈的可能。当游客接过土家族姑娘递来的香甜米酒,当苗家汉子手把手教你敲响苗鼓,当素不相识的旅人在篝火晚会上携手起舞,这些微小而珍贵的人际相遇往往更能触及心灵。这就是旅途中的治愈瞬间,比抵达更重要的是相遇,比风景更动人的是人心。
我想,文旅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景区的“高大上”,而在于能否让游客感受到“接地气”的温度与“触灵魂”的深度。在标准化服务席卷文旅行业的当下,这种保留的“人情温度”的文旅模式,恰恰提供了标准化之外的惊喜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