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逸飞
在“千村一面”的文旅困局中,保靖县以一场充满烟火气的“中国村厨村艺大晒”,在2024年创下50亿次全网曝光与40.81亿元旅游收入的亮眼成绩。这场以村民为主角、非遗为内核的振兴实践,不仅让土家服饰、苗鼓苗绣等“沉睡”的文化符号焕发新生,更通过“群众创作——文化赋能——政府托举”的协同模式,回答了乡村振兴“谁来振兴”“靠什么振兴”“如何可持续振兴”的核心命题。
唤醒主体意识,激活振兴动能。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当地通过重构文化生产范式,将传统“自上而下”的赛事机制转化为“群众晒场”,让1200余道特色美食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300余个自编节目化作乡土记忆的活态表达。例如,在土家牛头宴的制作直播中,村民既是厨师又是文化讲述者,使游客“尝其味”更“知其源”。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赋能者的角色,通过搭建“灶台+舞台+柜台”三维场景,将话语权交还群众,让文化阐释权回归乡土社会。保靖县的破局实践,揭示了群众主体性回归对乡村发展的重要价值,乡村振兴必须破解“政府主导——群众旁观”的路径依赖,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创作者”,才能跳出“政府热、群众冷”的怪圈,真正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深耕文化根脉,厚植发展优势。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保靖的智慧在于跳出“博物馆式保护”的窠臼,对乡土文化进行“基因级”解码与重构。具体实践中,当地构建“原生态创作”机制:苗鼓表演剥离了程式化展演,回归农耕节律的本质逻辑;竹编技艺通过代际对话,将“手工艺”升华为“家族记忆”的传递;土家服饰则嫁接现代剪裁,在T台上完成从“民族符号”到“时尚语言”的转译。这种重构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创造新意义空间。数据显示,非遗工坊70%的游客互动转化率,印证了文化“活态化”对消费升级的驱动;而1.79亿元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的背后,则是“文化自信—产业协同发展”闭环形成的明证。保靖实践揭示,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在于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现代性价值,让文化根脉既成为精神归属的源泉,更成为经济增值的引擎。
创新治理体系,筑牢振兴根基。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保靖县构建了以群众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保障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策划权让渡”破除行政包办思维,把活动主动权交给群众;搭建数字化平台,以直播技术赋能实现村民与200万观众直接对话;依托“月月有活动”机制破解节庆经济的短期性桎梏,构建常态化运营生态;更通过市场化手段壮大集体经济,让72万人次游客流量转化为600余家商户的可持续发展根基。政府从“管理者”转型为“服务者”,基于群众共同利益需求,在沟通与合作中为群众提供有效公共服务。32%的旅游收入增幅与24.87%的游客增长率,正是这种治理新范式的价值体现。保靖实践印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在于构建“政府引导不主导、群众主演不旁观、市场主推不失序”的协同机制,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