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彭琴 刘婧丽 通讯员 喻根深 向利军 宋元斌 龙雪娇
“现在种菜比外出务工还稳当,技术员手把手教,公司包收包销,干着有底气!”近日,吉首市马颈坳镇枫香村的张大妈一边移栽订单白菜菜苗,一边算起增收账。合作社每日吸纳20余位村民就近务工,也让农民实现了“足不出村 日进百元”的就业突破。
2024年来,吉首市聚焦“产业突围、城市更新、文旅赋能”,以稳中求进的姿态,着力推动箱包、文化旅游、茶叶和订单农业等产业全面提质升级,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
“吉首制造”扬帆出海,箱包产业聚链成势
2025年3月,吉首经开区箱包产业园内,6500只拉杆箱已装柜发往非洲,这是湖南省恒森箱包有限公司投产后的首笔海外订单。走进公司一楼车间,机器轰鸣声中,塑料板材被压制成箱体雏形,二楼组装线上,工人们熟练地缝制内衬、安装拉链,争分夺秒赶制订单。“订单已排到5月,有10万只左右的拉杆箱和手提箱,还有发往南非的订单在排队,接下来还要发七八个货柜!”公司负责人章英波笑着说。
从零起步到预计2025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解决就业3000余人,吉首箱包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全链条”布局。2024年,吉首市瞄准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丰富劳动力资源,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箱包服饰产业园。目前,充分利用园区已建成闲置厂房约15万平方米,吸引21家企业入驻,并全部建成投产,形成上下游协作的产业集群。
为招引优质企业,吉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敲门招商”,赴温州、瑞安、平湖等地精准对接,并出台专项政策,在场地租赁、厂房装修、物流成本等方面给予支持。还成立了箱包工作专班,全程跟进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项目按时推进。深圳永昌达手袋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个月,印证了“吉首速度”。
更令人瞩目的是,社会资本10亿元投入的工业地产项目开工,补齐园区设施短板。2024年,吉首经开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园区生产总值增长5.6%,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产业工人数量增长10%,“聚财留人”效应凸显。
“文旅+”解锁多元体验,充分释放经济活力
“奔乾州古城、看路桥奇观、品神秘湘西”,2024年,吉首旅游名片愈发闪亮。两个核心景区在“五一”“国庆”等多个节假日成功入围全省A级景区累计客流TOP10榜单,亮眼成绩背后,是“文旅+”融合的深度探索。
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游客既可漫步云端玻璃栈道,体验特色刺激的高空项目,也可沉浸式体验苗族非遗技艺;乾州古城推出夜演、夜游、夜宴等产品,让古城夜色焕发活力。围绕德夯景区和乾州古城打造15条精品线路吸引6.5万人次参与。2025年春季,吉首再推“文脉解码+科技探索+生态共生”主题矩阵的7条精品线路,实现研学分层化、精准化。
乡村旅游亦迎来升级,1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隘口村的茶山、张排村的葡萄园、排兄村的白云贡米梯田、家庭村的苗族“四月八”、坪朗村的非遗豆腐坊等,乡村“网红打卡点”遍地开花。夯坨村凭借“深山乐队”和美景美食,一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带动农家乐收入突破400万元;中黄村蝴蝶寨打造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让游客流连忘返;峒河花岸获评“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与此同时,芳草地度假酒店、海螺峰索道项目等6.2亿元项目落地,为文旅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节庆活动更成为“催化剂”,“十万山谷一叶茶”品鉴会创收超3000万元,矮寨大桥“高空铁三”挑战赛开辟“体育+旅游”新路径,乾州春会、矮寨百狮会等民俗活动以及张排葡萄节、双塘西瓜节、雅沙稻花鱼节等乡村特色活动贯穿全年,让吉首魅力全方位绽放。
“黄金茶”香飘四海,一片叶子富万家
3月的湘西黄金茶科技博览园内,2025茶祖节·湘西黄金茶头茬采摘发布暨品鉴会上人头攒动。夏秋茶生产线奠基仪式上,吉首市宣布与湖南省茶业集团合作将实现年加工夏秋茶2000吨,预计带动周边2万亩茶园增产增收,推动吉首茶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
经过十余载深耕,湘西黄金茶产业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全链条。2024年,全市茶园面积达15.5万亩,干茶产量1869吨,综合产值14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6000元。特别是为应对春茶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制定春茶动态保护价收购政策,全市9家重点茶企划分片区进行保护价收购鲜叶7万余斤,带动1.15万茶农人均增收1800元。
据悉,“湘西黄金茶”获地理标志认证,9项团体标准发布,与中茶所、省茶所完成多项科技创新项目,2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隘口、榔木、坪年等标准化茶园成为科技示范标杆,25家茶叶加工厂获SC认证。另外,不断深化与省茶叶集团、茶颜悦色等集团公司合作,开通淘宝、抖音线上销售渠道,形成以长沙为集散地销往省内及全国市场的销售模式。
“茶产业联合体让我们抱团闯市场,共同帮助全市6.5万茶农更好地销售茶叶,为老百姓增加收入。”2025年3月成立的吉首市茶产业发展联合体牵头人滕畅介绍,12家茶企合作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将显著增强。
产业兴旺更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洪丹、向华祥、梁付平等“新茶人”带领团队开发茶旅融合项目,让古老茶山焕发青春。
隘口茶叶合作社吸纳全村875户村民入社,累计从村集体经济中分红超100万元,带动4000余人脱贫;太平镇红土地合作社发展茶园3000亩,年发放务工工资140万元,带动百余户脱贫。
订单农业“链”接未来,乡村振兴动力足
在吉首晟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蔬菜仓储冷链中心,工人们将新鲜的白菜分拣、打包、装车发往粤港澳大湾区。“我们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闭环,确保食品安全可追溯。”公司产业部部长吴应忠表示。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晟兴公司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同时市农业农村局派驻技术员指导种植。订单白菜亩产高达5000公斤,螺丝椒、土豆轮作增效显著。目前,已相继拓展了粤港澳大湾区、长沙、成都、常德、张家界等蔬菜市场。
2024年以来,吉首市着力发展订单农业,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双轮驱动。市委、市政府成立专班推进订单农业,分类制定扶持政策,重点建设粤港澳精品蔬菜生产基地。2024年全市发展订单农业生产1.3万亩,综合产值达2.6亿元。国有企业主动对接湖南农业集团、广发农业公司、长沙海吉星等龙头企业,跑市场、找订单。通过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大户+农户”三种模式推进订单生产,抓实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万农户均增收千余元,乡村振兴动力澎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24年发展订单蔬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订单蔬菜面积,2025年计划发展订单蔬菜2万亩,在22个村建设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产业辐射80余个村,力争实现综合产值5亿元、带动2万余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从箱包出海到茶香四溢,从文旅融合到智慧农业,吉首市以产业提质激活发展新动能,谱写着“山乡巨变”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