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
在龙山,“江西寨”这个地名鲜有人知。但查阅《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于龙山县西北、酉水之左岸标注为“江西寨”,再查阅《大清一统志》中“龙山县”条目,更有“元为白崖峒长官司,属葛蛮安抚司,为江西寨”的明确记载。那么,这个“江西寨”究竟位于何方?确实值得一番深入探究。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五月十四日,吏部议覆湖广总督迈柱疏言:湖南保靖、桑植、永顺三土司,新经改土为流,请于永顺东南之旧司治、西北之江西寨,各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田家峒、施溶州、隆头地方各设巡检一员。其永顺原设大喇司巡检,应裁。保靖之旧司治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张家坝设巡检一员。桑植以南原属九溪卫之安福所,应归并桑植,合为一县,添设知县、典史各一员。以上分设四县,应设知府一员管辖,并设经历一员,俱驻扎永顺。桑植原设同知改为通判,移驻江西寨,专督安福所江西寨新设二县捕务。均应如所请。寻定永顺新设府曰永顺府。永顺东南新设县曰永顺,西北新设县曰龙山;保靖新设县曰保靖,桑植新设县曰桑植。此记录说明,龙山设县之前,这一大片区域名叫“江西寨”。
乾隆版《永顺府志》卷之七详载:“再西北一带,地广千余里,地名江西寨,为西北适中之地,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又离江西寨一百二十里,有地名龙头,与四川酉阳连界,设巡检一员,归知县管辖。”同时,该志还记载了桑植同知裁改通判后移驻江西寨县治(后改驻桑植县新司城)之事。再查《大清一统志》与乾隆版、光绪版《湖南通志》,均有关于永顺府通判驻江西寨,直至道光十二年裁撤之记载。据相关资料,清代通判为各府之副职,品级多为正六品,辅佐知府处理政务,分管粮盐督捕、江海防务、河工水利、清军理事、抚绥民夷等事务。通判多设于边陲或事务繁冗之地,以补知府管辖之不足。
综合上述信息,可得两论:其一,龙山县名出现前,官方统称龙山一带为“江西寨”;其二,县城建成前,管辖龙山一带的官府衙门均驻于“江西寨”。
细查清代各类地方志,还有更多有关江西寨的记载。乾隆版《永顺府志》、光绪版《龙山县志》中“果利河”条目均载:“源出县东白崖里红旗坡下鱼泉洞,经上母池、石排峝、下母池、新洞、刘家坝,约三十里与茨岩塘水会,又绕县城东南,至江西寨渡口为果利河。”乾隆版《湖南通志》载,“江西寨、荆竹坪、隆头镇、如池等渡,皆官渡也”。乾隆版《永顺府志》也载:“接官厅渡,即江西寨渡,城南二里, 原设渡夫二名,系官渡。”同治版《永顺府志》照录了此条记载。嘉庆版《龙山县志》载:“江西寨下渡,城南二里,通他砂、二梭、明溪、隆头各处大路。”在光绪版《龙山县志》中,江西寨属“本城里”管辖。这些记录表明,江西寨坐落于龙山县城南,隶属本城里,与县城仅一河之隔,且设有官渡以通往来。
乾隆版《永顺府志》卷之三“龙山县城”条目记载:“先议在江西寨,因地系山坡,移建于麂皮壩。”而嘉庆版《龙山县志》艺文部分载有首任龙山县令袁振绪写的《新修城记》:“振绪以己酉令新邑,龙驻江西寨,安辑招徕。窃维固围保民,设险为先。而善治之始,必得形胜宅之,然后有所凭依,以戒不虞。初议建城于麂皮坝,已竖常平仓矣,而地乏井泉,难资保障。大府檄文再下,务宜斟酌采择,以垂久远。乃复率僚属相阴阳,略基址。卜吉新田堡,山环水绕,土坚而腴,遂垦辟草莱而城之。”此两条记录说明,龙山县城最开始就是定在江西寨,后因是山坡,不宜建城,遂议改麂皮坝(现华塘街道)。但袁振绪到县后主持修筑县城时发现麂皮坝已设立了常平仓,而且“地乏井泉”,最终在 “大府檄文再下”的情况下选定新田堡,即现在民安街道龙城天街附近。
再查现代龙山之相关资料,据民国版《龙山县志》载:“老城昔名江西寨。明嘉靖时豫章人晏、俞、刘、黄诸姓移居此地,以原籍江西,故名江西寨,示不忘本。龙山之有他省人来居者,以斯地为最先。”1983年版《龙山地名录》中城郊大队老城条目记载:“该村住地古时曾准备修县城,因而得名。”《龙山县地名词典》民安街道老城社区条目记载:“因古时县城曾选址此地而得名,面积6.4平方千米。”
由此真相大白,民国期间,江西寨改名老城,即今民安街道之老城社区。龙山,素有湘鄂川之孔道之称。作为连接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的陆路枢纽,是古代“川盐入湘”的重要通道。商旅通过龙山将四川的盐、药材运往湖南,再将湖南的茶叶、桐油输往西南。故在尚未建县之前,老城社区所在地已经因商旅而兴盛,成江西人来此之落脚之地,其名亦由此而得。因系人员主要聚集区,建县之初官府衙门亦设于此。后因地形原因县城建设于新田堡,此地遂被称为老城,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