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湘西寨名拾趣二: 古丈寨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山深处的传统村落——古丈县坪坝镇曹家村 。 石流 摄

位于悬崖之顶、三面绝壁如削的村寨——古丈县坪坝镇对冲村旦武营寨。 方荣 摄

古丈县古阳镇太平村茶园一角。 向汉品 摄

左超林

李子摘了——梨子寨

山枣打完——白果寨

桐子榨了——桐油寨

草塘割了——茅坡寨

野竹砍了——竹坪寨

茶叶摘完——茶园寨

鱼儿捉尽——鱼洞寨

新窝搭完——喜鹊寨

牛儿卖了——牛屎寨

猛虎下山——猴子寨

小龙没了——大龙寨

窝瓢丢了——窝米寨

沙溪干了——水碾寨

土墙塌了——岩门寨

岩山垮了——岩它寨

瓦屋倒了——瓦窑寨

筲箕坏了——背篓寨

磨刀烂了——铁匠寨

石铁没了——拉铁寨

铜矿挖完——银坪寨

老官退了——万官寨

相关注解与历史背景:

素有“茶叶之乡”的古丈县,县小、寨少,但与茶叶有关的寨名与地名则不计其数。例如,其中的“茶叶摘完——茶园寨”以及县内各寨星罗棋布的茶场。

说起古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古丈毛尖”。该茶久负盛名,而其茶史则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巴人的种茶和制茶技术就已传入该县。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在古丈下溪州会溪坪发生的一场著名的“溪州之战”,就与茶叶贸易有关,后被刻在溪州铜柱上。

清代戍边提督杨占鳌(古丈县人),辞官返乡后,教育子女莫求仕途,用心发展当地的茶叶生产,其子杨圭廷由西湖、龙井引进良种,开辟茶园。1929年,他生产制作的“绿香园”佳茗,先是参加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获得金奖,同年参加法国国际博览会,荣获国际名茶奖。

1955年,古阳镇思源茶叶社将精心制作的几斤毛尖茶叶献给毛主席,毛主席品尝后赞不绝口,并请中央办公厅回信,鼓励该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上世纪六十年代,歌唱家何纪光(古丈县古阳镇人)的一首《挑担茶叶上北京》,轰动一时,香遍全国。1982年,“古丈毛尖”步入全国十大名茶之列,如今已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另如,“新窝搭完——喜鹊寨”,新窝与喜鹊寨一样,皆属寨名。而位于该县坪坝镇境内的喜鹊寨,也是因为村旁大树上常招来喜鹊栖息,故得此名,但这个寨名至今已很古老了。清朝中期,官府于此设过小武营,到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被演变成了旦武营,也叫“喜鹊营”,它与吉首市马颈坳镇的“喜鹊营”同名。

据清《古丈坪厅志》记载,“旦武营,厅治古丈坪南三十里,营旁俱苗人寨落,群峰环合,高险幽阻……为乾州、永顺接界要区,亦苗险苗要。”该寨立于悬崖之顶,上面空旷平坦,三面绝壁如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当时,这里修有城墙、岩门、屯卡、哨台、兵房、官祠等建筑,军事设施完备,常年驻有千总一员,清兵四十名,即一个排的兵力编制,是南方长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军事要塞,但不是边墙的终点。由于寨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古丈坪首届同知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便将衙门设立于此,曾显赫一时,风光无限。民国初期,这里仍屯军驻守,直到民国25年(1936年)才整编撤走。

硝烟远逝,沧海桑田。因几经战乱与变迁,这里的边墙大部分被毁。目前,寨中尚有一堵保存较好的土石城墙,长约20米、高为4米,寨边还有一堵长约30余米,毁于数段的土筑墙兀立于悬崖之上。而其他军事设施等已荡然无存,先后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未完待续)

作者:左超林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