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张衡 李明潇 伍珊珊 通讯员 肖铭 龙利渊
3月20日,春分,酉水河裹着春劲儿哗哗淌。15.5万亩保靖黄金茶园从山谷直铺云边,漾起了春日的希望之诗。
进吕洞山镇的路越走越绿,茶山一垄咬着一垄爬满了坡,正进行一场静默的爆发。
保靖县吕洞山镇夯吉村的茶园。本组图片由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伍珊珊 张衡 摄
山脚平地起茶厂,白墙上“一两黄金一两茶”的标语映着晨光;半山腰的寨子里,杀青机拨弄着茶尖儿沙沙作响;“马路茶市”上,竹篓挨着背篓,茶香混着乡音,奏起春日最鲜活的交响……
这片被酉水滋养的土地上,每个环节都涌动着茶产业链的蓬勃脉动。
茶园采摘忙
茶山舒展,茶树抽芽,绿意浓得化不开。
这里是吕洞山镇夯吉村,苗语意为“种满茶树的山谷”。
每年3月,候鸟迁徙的季节,也是保靖大小茶厂机器加速运转的季节。
茶农们上山去采茶。
不等茶老板开始催,来自保靖周边7县市,乃至怀化、岳阳等地的采茶工便如同顺应季节的潮汐,涌向茶的海洋。
每年,全县15.5万亩的茶叶面积能为20余万人提供包括采茶、制茶在内的就业岗位。
采茶多以量计算工钱,春茶刚采摘时,“黄金1号”每公斤采摘费80元左右,“黄金2号”采摘费每公斤100元左右,熟手一天能采2公斤。
为了采到更多茶叶,采茶工往往天不亮就上山,清晨五六时便开工,直到夕阳西下,天色开始暗下来才会收工。
茶农们穿梭其中,有说有笑。
他们每人背着一个背篓,装着干粮、雨伞、水壶,吃喝都在茶园里。在接连下雨的日子,只要雨不大,他们便不会停工。
施梅花、施梅英姐妹是吉首市矮寨镇夯腊村人,都已年过60岁,这不是她们第一次来夯吉村采茶。这里包吃住,采茶半个月能收入近2000元。
茶农每人背着一个背篓,一掐一提,鲜嫩的茶叶便落入篓中。
“年纪大了,出去很难找到活干,在这里采茶还能挣点钱。”姐妹俩保存着湘西人的淳朴善意,不嫌地方与活计,采茶又快又好,年前就被聘请。
在保靖,采茶熟手好比一杯好茶,在市场上很是抢手。因此,招工要趁早,晚了不仅熟手稀缺,生手也难以寻觅,进而影响春茶采摘和销售。
茶农张琴曾在外地从事汽车销售行业,2023年返乡创业。现在,她不仅发展了近百亩保靖黄金茶,还办起了夯吉村里的首家民宿和农家乐,生意相当不错。
茶农张琴泡上今年新采的春茶。
品质是保靖黄金茶占领市场的关键因素,而采摘则是关键一步。为此,年前,她已招到了七八名采茶熟手,并提供食宿。
她还会主动给采茶工加菜,这个主要依靠人力的行当还保留着人情的温度。
茶厂不眠夜
夜晚,位于吕洞山镇茶岭村的保靖欢喜茶业加工厂房里亮着长明灯,两条崭新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
负责人石建云蹲在角落,抓起把茶叶搓了搓:“刚好,这批茶稳了!”
石建云是长沙人,每年春天都要在茶岭村住上大半个月,守着茶叶从枝头到包装的全流程。
说起茶岭村和保靖黄金茶的缘分,得倒回2008年。
保靖县吕洞山镇茶岭村的茶园。
那时候全村茶园才10亩地,如今站在山头望去,6000多亩茶田把山坡染成翡翠色。海拔700米的山头终年罩着云雾,雨水把茶叶洗得透亮。
正是这股子山野灵气,把做茶生意的石建云勾了过来。
“2019年,我被保靖黄金茶的品质所吸引,经过多番考察后选择与茶岭村进行合作。”石建云说,欢喜茶业与保靖县湘格格黄金茶叶产销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一个管种,一个管卖,两家合力打开了一条茶叶销售之路。去年,愣是把上万斤干茶销往了全国各地。
今年,欢喜茶业不仅要保产量,还要稳品质,更要拓市场,积极响应保靖黄金茶“出湘出海”行动。
20里地外的夯吉村,保靖县富怡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龙文富正带着工人们摊晾鲜叶。
聊起保靖黄金茶,今年36岁的龙文富总有掏心窝的话。
龙文富捧起鲜叶闻茶香。
十多年前,夯吉村山高水远,经济落后,不少乡亲纷纷外出打工,龙文富就是其中之一。
“保靖县大力发展保靖黄金茶产业后,我返乡种茶。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全村共发展了6000多亩。”依托县委、县政府政策扶持和自身不服输的干劲,龙文富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黄金梦”。
如今,公司已建成集种、产、销为一体的保靖黄金茶产业链,自己也成了村里茶产业的“领头羊”。
富怡茶业的车间里,主播们正在进行直播。
“去年,富怡茶业共销售了近5000公斤干茶,今年争取突破6000公斤。”通过线下和线上电商销售,龙文富手里已紧攥着1500公斤的订单。
此刻,吕洞山周边灯火通明,众多茶叶加工厂日夜不息,开足马力,合奏成茶山不眠之夜曲。
茶市春潮涌
夕阳将茶园染成金黄时,位于夯吉公路与夯迁公路交会处的“马路茶市”已支开了多个茶摊。
位于夯吉公路与夯迁公路交会处的“马路茶市”。
一台电子秤、一个记账本、一把茶兜,今年55岁的职业收茶人舒恩忠正等待一天生意的开启。
“每天都要收几百斤,来晚了可就收不足量了。”他是茶岭村人,种有10多亩保靖黄金茶,每年春茶采摘季,他还负责给吕洞山镇黄金村的茶企收鲜叶,从中赚取利润。
验货、谈价、上称、算账、付款……很快,舒恩忠就迎来了第一单生意。
舒恩忠正在给茶农付钱。
60多岁的夯吉村村民张月果家种了8亩保靖黄金茶,一家3口合力采摘的4公斤“黄金1号”茶叶,在“马路茶市”上换取了7张红灿灿的钞票。
天色渐暗,“茶市”依旧人声鼎沸、车来人往,保靖黄金茶从这里及时地汇入下一个市场环节,交给全县300余家茶叶加工主体。
茶农捧着新鲜采摘的茶叶。
茶岭村的老樟树下上演着另一场买卖。
黄金村傍海组青山绿水茶叶加工厂的客商点名要高山茶,为此,收茶人龙先贵已在此连续收购了好几天茶叶,一天要收几十斤。
“我帮茶企收茶10多年了,去年收了2000多公斤。”除了收茶,他还在茶岭村种了20多亩保靖黄金茶,挣钱路子四通八达。
春茶采摘季,不仅吕洞山片区的村头村尾转型为茶叶交易“小市场”,就连加工作坊也都成为活脱脱的“展销中心”。
位于黄金村贝土组的不二茶业家庭农场内机器轰鸣,来自长沙的客商仔细察看刚加工好的春茶。
这里海拔高,是高山茶的供应地,每年总能吸引不少茶商进寨。
农场负责人龙二红是一名“90后”返乡创业青年,春茶采摘季是她最忙的时候,不仅要亲力亲为收茶、制茶、卖茶,还要招待外来的客商,每天只睡短短几个小时。
“茶叶买卖讲究眼见为实,最近已经来了好几拨外地的客商了。”目前她已卖出了近200公斤干茶,春茶采摘季结束后,她准备多参加茶博会,积极开拓省外市场。
春茶采摘季,龙二红就在这张茶桌上招待进寨的客商。
线上市场的战鼓同样擂响。富怡茶业的直播间里,主播耐心推荐新上市的春茶;张琴带着网友“云”逛茶园,线上平台订单不断……
深夜,春分的最后一篓春茶装进冷链车,酉水河畔的茶歌仍未停歇。
从深闺苗岭到四海茶桌,这片凝聚着古老技艺与现代智慧的绿叶,正沿着茶农指纹的沟壑、茶商跋涉的足迹、茶厂不熄的灯火,完成着从山野灵气到富民产业的壮阔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