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四则运算”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谭彩平 杨艳

乡村基层治理,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模式,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泸溪县白羊溪乡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

“积分制+”激发治理活力。传统的治理模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积分制将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尊老爱幼、参与集体活动等各类乡村治理事项细化为具体积分,每完成一项任务、参与一次活动,就能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享受政策优惠,甚至在评先评优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将抽象的乡村治理目标转化为具体可量化、可感知的积分奖励,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热情。该乡创新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20余项内容进行量化积分,通过“月评比、季兑换”机制,带动全乡形成“比学赶超”氛围。今年以来,全乡累计兑换积分20000分,带动整治人居环境问题360余处。

“三长制-”减轻群众负担。基层治理源头在群众,落脚点亦在群众,“三长”们来自群众、了解群众、亲近群众,实践证明,只有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利用身边人解决身边事,才能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白羊溪乡整合护林员、村辅警等力量组建154人的邻长队伍,建立“群众点单—邻长接单—支部督单”服务机制,创新开发“为民服务一点通”数字平台。今年以来,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解决群众诉求1649件,问题解决率达97.9%。

“产业×”释放倍增效应。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根基在治理。实施“一村一品”战略,通过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提升百姓生活水平。过程中,村民参与度提高,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推动了乡村治理从 “要我做” 向 “我要做” 转变。该乡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培育形成周家寨村金丝皇菊农旅综合体、云上村黑木耳基地等特色产业。其中金丝皇菊项目通过“党建+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8000元,农旅融合实现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村规÷”破除陈规陋习。村规民约是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扎根于乡村本土文化,贴近村民日常生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社会风气塑造来看,以往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盛行,给村民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如今,村规民约明确红白喜事操办标准,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文明新风尚。如该乡麻溪村把村规民约作为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定22条村规,成立监督小组跟踪执行。制度实施以来,全村红白事操办支出下降70%,文明家庭占比提升至85%。

如今的白羊溪乡,基层治理“方程式”正解出乡村振兴“最优解”:全乡8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20万元,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2%。

作者:谭彩平 杨艳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