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天,陈延军(前一)到村走访察看情况。
陈延军看望困难群众。
陈延军(左二)到茶企宣传税费政策,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陈延军(左二)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体验办税流程,解决办税难、堵点。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余江明 通讯员 吴文惠 唐家俊
清晨,春寒裹挟着湿意,在国家税务总局花垣县税务局的走廊里肆意弥漫。
308办公室前,“工作人员去向牌”上已氧化褪色的“陈延军”三个字仍停留“在岗”,像是被无数道目光反复擦拭过。
3月12日,工作人员准备取下去向牌时,迟疑了好几秒。手里缓慢旋动螺丝刀的轻响像是声声叹息,路过的老同事在转角处驻足,恍惚看见那个总是笑容满面的熟悉身影,正大步流星穿过办公楼的走廊。
当去向牌从墙上掉落时,“啪”的一声,如同最后轻声的告别。
生命为注,赴最后一班岗
308办公室内,49岁的国家税务总局花垣县税务局原局长陈延军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2024年9月23日黄昏。
时间在此刻静止,室内所有的摆设一如往常:书柜里整齐摆放着一本本理论、税收有关的书、杂志;盐酸贝尼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等日常服用的药品装了整整两袋,静静躺在玻璃柜里;书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里,最上方一份《秉持“三心”提高政治“三力”》文稿中“一寸丹心向日明”句子格外醒目;一旁摊开着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走访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规划等信息,字里行间是他生命燃烧的印记……
9小时前,带队前往十八洞集团举行座谈,研究其子公司税款问题;
6小时前,一边就餐,一边打电话确认村里产业基地变压器安装有关事宜;
3小时前,与业务部门负责人分析“两重”“两新”送解优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2小时前,和县税务局工会主席,讨论退休老干补充医疗保险问题;
1小时前,对照季度目标任务,梳理近期税收入库数据;
18时,倒在办公室椅子上的陈延军,被同事和医务人员送上了120救护车……
那个忽视“卧床休息两个星期”医嘱,摘除胆囊3天便出院工作的“铁人”;那个需要吃大量药品,却夙夜工作不知疲倦的“永动机”;那个奔波于政府、部门、企业、乡村,时刻充满干劲的“拼命三郎”……当每一个鲜活的身影,最终汇聚成留着寸头、浓眉大眼、皮肤黝黑的遗照,灵堂前的家人、同事、群众痛哭失声,难以接受。
“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走了?”“那几天他脸色不太好,他却一直讲没事。”“感觉走路的步伐,比平常要沉重。”“那天中午,他吃饭特别少。”后来,同事们一直在想,要是当时自己能再细心一点,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劝一下,让陈延军早点去医院,结果会不会就不一样了?
初心为锚,解群众万千忧
当春天明媚的阳光攀上房檐时,花垣镇老天坪村的吴绍炳站在家门口,用手指摩挲着墙上的乡村振兴亲民服务卡,呆呆地望着门前的小路叹息:“太可惜了,我想他啊!”吴绍炳是陈延军的结对帮扶联系户。但是,这个春天,他再也握不着陈延军那温暖的手了。
年初送种苗、年末买产品、日常问冷暖、节日必走访……从2021年5月第一次见面开始,吴绍炳、石绍祖等村民们那一双双粗糙的手,便被陈延军紧紧握住了。
“他是个好人,为我们做了好多实事。”略坝村水稻种植户石元朝是这么说的,老天坪村村支书吴忠凉是这么说的,省、州、县三级税务部门乡村振兴联系的6个村和陈延军有过接触的村民,也都对陈延军的实干精神有切身的感受。
陈延军来了!2022年,酷暑烈日将略坝村的田地灼得龟裂,200亩水稻吐不出穗子。当村民们焦急地踩着滚烫的田埂奔走之际,是他紧急联系水利、农业部门,请来施工队日夜奋战打井取水。出水的那天,他陪着村民们一直守在田里,直到晚上7时,饭都没来得及吃一口,又匆匆赶回了县里。
陈延军来了!2023年,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是他看准老天坪村离机场不到1公里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优势,带领着村民申报了项目,成功硬化了岩寨组1200米的道路,修建了观景台、观光路,带动大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陈延军来了!2024年,省税务局帮助紫霞村引进长沙三源九汇农业科技公司,计划修建3个大棚作为鸡枞菌种植基地,却因电压不符合生产要求陷入困境。他主动协助,与电力公司、县发改局、镇政府等部门多次沟通衔接,顺利解决变压器安装问题。
全心全意为乡村振兴奔忙、实实在在为村民谋福利。在当事人的话语间,每一段回忆都饱含着深深的敬意;每一句追思都蕴藏着浓浓的不舍。
“‘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是我们的工作原则,如有困难和需求,请随时与我联系,我将竭尽全力,积极协调,为您解决。”帮扶联系户墙上的乡村振兴亲民服务卡上,陈延军的服务承诺依然铿锵有力、余音未绝,但他的身影却已悄然离去。
实干为笔,绘星级服务图
“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全省五星级办税服务厅”“全省示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陈延军与同事们一道捧回的荣誉,在花垣县税务局办公室里熠熠生辉。
1998年大学毕业后,陈延军一头扎进了税收事业。26年来,他先后任吉首市地税局税收专管员、州地税局稽查局科员、古丈县地税局副局长、州地税局基建办副主任、州地税局监察室副主任、国家税务总局州税务局纪检组副组长和国家税务总局花垣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为国聚财,为民收税”是他这一生的使命担当,“做一个有底气说硬话的税务干部”是他刻在骨子里的职业准则。
2021年,刚来花垣县税务局就任的陈延军面临着不小的难题:花垣县曾因锰矿开采渲染成流金之地,但近年来随着涉矿企业关停整合,曾贡献超六成的支柱税源急剧萎缩,转型发展企业仅维系着不足10%的税收贡献,该县税收增长面临极大挑战。
如何才能培育税源、增加税收?陈延军承诺,必须追求实打实、没有水分的税收增长。为此,他组织有关股室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企业及欠税管理情况、存在问题及当前税收增减因素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研判,对涉矿企业、房地产、建安等重点税源逐一进行走访,抓住耕地占用税、环保税、土地增值税等与经济绿色转型强相关税种,掌握税源信息,把牢组织收入主动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带领下,花垣县税务局连续3年超额完成收入目标。2023年组织入库县本级税收3.28亿元,同比增长28.49%,地方税收增幅排名全州第一,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没有他,哪有我们企业的今天,他是把我们企业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大恩人呐。”花垣县中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经理施春腾一提起陈延军,眼眶瞬间泛红,声音不自觉地有些颤抖。
中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2022年作为花垣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中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任务的主责企业,由于前期购进大量固定设备导致现金流紧张,好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了解情况后,陈延军主动带队上门讲解留抵退税政策,叮嘱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尽快为其办理退税。一笔480多万元的留抵退税款如同一场及时雨,让难题迎刃而解。
湖南奥邦新能源科技公司同样受益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2023年,在陈延军的帮助下,118万元的留抵退税款,让其在高安全、高比能量、长寿命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研发上有了底气。从事农产品出口的十八洞七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此前由于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影响出口退税政策享受。得知这一情况后,陈延军带着服务团队上门辅导,为其打通“绿色通道”,让企业土特产品顺利走出了国门。
从全省倒数升至全省前列,难吗?难!但陈延军围绕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问题,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督促加快推进网上办、线上办和“非接触式”办税,通过开设潮汐办税窗口、建立“枫桥式”税务所、开展“一把手走流程”等举措,实现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税收营商环境逆流而上,2022年、2023年有关指标考核排名从全省倒数跃升全省第九、全州第一。
“这是他带领大家用汗水换来的成绩。”花垣镇税务所所长刘艳群说,“陈局不曾远去,他反复琢磨、实践检验的办税方法和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业精神,早就深深烙印在同事们的心中,成为激励大家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
真诚待人,护亲友岁月安
陈延军是严厉的,也是温柔的。他总是尽量把身边的人照顾得周全细致,让每个人在他的关心下,都能毫无顾虑地前行。
工作中,他会细心留意到龙娟等同事因工作压力过大产生情绪波动,及时找他们了解情况,为其减压;他会悉心把夏远略等退休老干部当作亲人,将“上一次门,做一餐饭,拉一拉家常”变成自己的习惯;他会贴心为央金卓玛等45名外地年轻干部,搭建“星火夜训”平台,让大家闲暇时可以一起学业务、增技能或参加运动强健体魄……
生活中,陈延军虽长时间不在吉首市家中,但他对家中境况了然于心,桩桩件件记挂心头,想着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年近八旬的父亲因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每个周末都要抽两个小时回家给他洗澡;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母亲与年事已高的岳父母体弱多病,需要叮嘱他们按时吃药;智力障碍的大姨子,得多抽空帮助她做智力康复;每天都要关心妻子、儿子的工作、学业和生活……
“延军就是犟啊,总说忙啊忙啊,不注意休息,一点不听劝,还总说他亏欠了我们……”一说起丈夫陈延军,妻子张璐未语泪流、泣不成声。
这一生,陈延军把时间给了工作,给了同事,也给了家人,却唯独忘了给自己。
陈延军走得突然,没留下一句遗言。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优质服务,对事业没有留下遗憾。在他年近半百的生命长度里,始终初心如炬,使命如磐,让人敬仰,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称谓。
1月20日,湘西州委常委会会议决定追授陈延军同志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的赤子之心、宝贵品质和优良作风。
在他离开后的第一个春天,花垣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税窗口前依旧人来人往;紫霞村的鸡枞菌基地即将顺利投产;吴绍炳今春新饲养了一头牛和10余只鸭子;奥邦新能源科技公司订单已排产至5月……
陈延军走了,来不及告别。但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每个角落都似乎有他温暖的影子,在老百姓的心里一直未曾离去。
(图片由花垣县税务局提供)
评论丨最好的怀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斗
今天,团结报刊发长篇通讯《一寸丹心向日明——追记湘西州优秀共产党员陈延军》,记者连续多日实地采访,沿着陈延军49年的生命轨迹,从同事回忆到群众讲述,从税务系统到帮扶村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奋斗的画面,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颗始终滚烫的赤子之心如何在基层沃野中扎根生长,在时代土壤里绽放的信仰之花。
致敬!他一颗红心向党。陈延军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从事税务工作26年来,无论岗位变动,还是面临困难,他都秉持信念。“为国聚财,为民收税”是他这一生的使命担当,“做一个有底气说硬话的税务干部”是他刻在骨子里的职业准则。他工作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将初心和使命融入了一生坚守平凡岗位、在点滴中践行初心的无悔选择。
致敬!他一颗公心为民。在乡村振兴路上,陈延军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是自己刻不容缓的重要事去努力解决。他不讲空话,不掺水分,不绕弯子,打井、修路、谋划发展产业,办的都是实打实的事情,用自己满身尘土换回乡村发展坦途。他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掺私心,在政策上精准对接、服务上减阻增效,用辛勤汗水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相关指标考核排名从全省倒数跃升全省第九、全州第一,“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等成绩和荣誉,是最有力的佐证。
致敬!他一颗真心待人。陈延军既以公仆之责守护“大家”,又以赤诚之心温暖“小家”。对待同事,不但在工作上给予指导,还在生活细微处倾注关心,用行动践行“干部有难处,组织就是靠山”的承诺;对待家人,他虽因工作常年奔波在外,却始终以质朴温情维系家庭纽带,将“小家”的温情与“大家”的使命一道熔铸成为生命底色。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在时代坐标上留下的刻度;真正的赤子之心,永远跳动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陈延军用短暂平凡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无比的热爱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最好的怀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斗。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那些倾注心血的产业路、闪耀初心的税徽、回荡真情的院落,都留有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永远值得大家怀念、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