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市
山水为幕 苗衣秀新——吉首市蝴蝶寨传统苗族服饰“村T秀”现场见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田华 胡承鼎 通讯员 刘丹 周晓燕

在油菜花染就的金色画布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群山间徐徐展开。

3月29日,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蝴蝶寨,青山为幕、田畴为席,一场别开生面的苗族服饰“村T秀”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合奏,让沉睡七百年的古苗寨焕发出时代光彩。

秀场以青山、花田和溪流为背景,面向青砖灰瓦的苗家吊脚楼,用金色油菜花装饰,与自然完美融合。中午时分,鼓声骤起,70余位“超模”手持犁耙、挑着竹篓翩然而至。

这场时装盛宴没有专业模特,但每件服饰都是流动的史诗。现场展演的苗服风格各异,有的素雅,蓝白为主色调,配以黑色几何纹样的挑花;有的简洁,藏青衣衫配乌黑头巾,仅领口缀以彩纹;有的华美,满绣花鸟虫鱼,银饰叮咚,如星河倾泻。

“苗族服饰不仅是美的艺术,更是活的历史。”长沙摄影爱好者李女士不断调整镜头,拍摄间隙,还不忘向身边的朋友低声解说。

据说,苗族从上古时期就开始从黄河流域迁徙,是一个长期处于流徙状态的民族。苗族拥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先民就把故乡的风景、迁徙的路线和对未来的期盼等各种历史印记抽象成图案,并刺绣在服饰上。水波纹封印洪水记忆,三叠浪纹象征迁徙经过的河流,漩涡纹标记途经的险滩与定居点,菱形纹镌刻稻作节气。蝴蝶纹则代表着苗族世代传颂的图腾:相传一棵枫树的树心生出一只蝴蝶,蝴蝶与水田中的水泡相恋,蝴蝶生出12个蛋,这12个蛋最终演化成自然万物和苗族人的祖先。

“所以,苗服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而蝴蝶寨,正是这部史诗的当代注解。”多次深入湘西采风的李女士感慨道。

此时,已有700多年历史的中黄村,人声雀跃,草木勃发,正在迎来新生。2023年,湘西山谷居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活态博物馆”为理念,将村民讲苗语、穿苗服,保留原汁原味古老习俗和朴实氛围的中黄村蝴蝶寨打造成旅游综合体——苗族传统建筑变身为交流艺术厅、非遗工坊与特色民宿,河滩建设为休闲娱乐区,就连稻田都打造为沉浸式农具体验馆。

村民杨清吉见证这场变革,他说:“从前觉得苗服是家常,现在成了打开山门的金钥匙。”

从非遗走秀到民宿集群,从单打独斗到农文旅融合,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正探索文化传承的新范式。作为非遗活态化实践的参与者,湘西山谷居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杰说,山谷居民长期致力于非遗产品化、场景化、系统化,蝴蝶寨的实践就是以文化为魂、产业为脉,努力让非遗“活”在场景中,助力乡村振兴。数据显示,蝴蝶寨运营以来已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蝴蝶寨村民人均增收6500元。

暮色渐沉,一位身着苗服的阿婆背着竹篓走向炊烟袅袅的吊脚楼,衣摆上的蝴蝶绣纹与油菜花、山樱交叠,宛如传说再现。游客的镜头再次聚焦,追随着这位“T台之外”的永恒模特。

作者:田华 胡承鼎 刘丹 周晓燕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