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万绿丛中“菌”飘红——湘西州农科院成功探索茶园立体种植模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石秋云

春暖花开,茶香四溢。湘西州农科院科研基地,茶树品种资源圃里各品种新抽的茶芽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深紫的“紫鹃”、鲜绿的“黄金茶”、银白的“安吉白茶”、黄绿的“黄金芽”、根根拔尖的古丈新品种交织成绚丽的茶之光谱。令人更惊奇的是,茶行下面竟还长出了一个个红通通、水灵灵、胖嘟嘟的红松茸,这些形似迷你松塔的珍稀食用菌,正以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书写着湘西茶园生态发展的新篇章。

这一颗颗跃动的红松茸,源自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茶树生态栽培岗位科学家与州农科院承担的湘西综合试验站的岗站深度合作。试验站自去年首次引种“中科1号”红松茸成功后,今年加大了试验面积,在体系生态栽培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黎健龙研究员团队技术指导下,经科研人员科学培育,这些在茶荫下悄然生长的“红宝石”在寒冬里积累了丰富的养分,在春分时节破土而出,为武陵山区茶园立体种植模式打开了新思路。前来调研指导的黎健龙研究员表示:“湘西地处微生物发酵带,独特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红松茸生长,个头和口感都更具优势,其中我们称量的最大的一个有156克。”

“我们巧妙利用了茶树冬季休眠的生态间隙。”体系湘西综合试验站站长、州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彭云手捧着一个大大的红松茸介绍,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科研人员在茶行间铺设由玉米芯、稻壳、茶枝碎屑等农业废弃物制成的基质床,让红松茸与茶树形成“时空接力”。经检测,菌丝代谢产生的生物热能可使地表温度提升2℃至3℃,有效保护茶树根系;菌渣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为春茶萌发积蓄养分。同时,基质床还会促进蜘蛛、蚯蚓等茶园益虫数量的增加,起到以虫治虫、生态防虫的效果。

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传统茶园的面貌,望着满园春色,州农科院党委书记、正高级农艺师左小义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大对这种‘一亩园、两份产、三生态’模式的推广力度,既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更是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答卷。”

作者:石秋云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