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曾传静:草莓园里绽放别样人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李明潇 实习生 龙乐晓

在泸溪县武溪镇五里洲村,曾传静家的草莓大棚整整齐齐排列在沅江河畔,56个草莓棚正孕育着甜蜜清香的草莓,也孕育着曾传静一家人的希望。

走进棚内,草莓散发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是一种叫作“红玉”的品种,因其良好的抗病性与绝佳的口感,每年一到开园时,各地的新老顾客都争相抢购。

曾传静的草莓园取名为钿芯家庭农场,她希望这个农场能给家里人带来财富与甜蜜。

笑容亲和、谈起自家种植的草莓滔滔不绝,曾传静给人第一印象是干练且头脑清晰,但她的家里,摆放着一张四级残疾证。

2008年,一场车祸导致曾传静的左腿、盆骨以及腹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让她变成了残疾人。但17年后的今天,她却会成为泸溪县最大的草莓种植户。

“我很感谢我的丈夫和他们一家人对我的支持,是这个家庭给了我创业的底气。”说起丈夫和公婆,曾传静眼含热泪。

曾传静曾就职于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她和丈夫莫顺怀相识于那里。

虽然身有残疾,但曾传静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深深吸引了莫顺怀。两人相知相爱,于2010年步入婚姻殿堂。结婚时,有人对莫顺怀的父母说:“你们儿子相貌堂堂,怎么娶了个残疾人?”莫顺怀父母当即反驳:“我媳妇聪明能干,比谁都强!”

婚后,夫妻俩决定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泸溪老家创业。他们看准了当地草莓种植的空白市场,拿出6万元积蓄,建了3个大棚,开始了创业之路。第一年,由于技术不成熟,他们亏损了。但曾传静没有放弃,她鼓励丈夫继续尝试。第二年,他们总结经验,改进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

创业初期,夫妻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大棚里忙碌到深夜。曾传静虽然行动不便,但她坚持和丈夫一起劳动。她说:“我不想成为丈夫的负担,我要和他一起创造我们的未来。”他们的草莓品质优良,很快打开了市场,收入逐年增加。

如今,他们的草莓园已经扩大到56个大棚,每年营业额有100万元。

每到草莓采摘季节,曾传静的草莓园里总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身影: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有年过半百的老人,还有带着孩子的宝妈,他们都是曾传静招来的零工。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打把伞。”曾传静说。她深知残疾人就业的不易,也理解老人和宝妈们赚钱的艰辛。于是,她特意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了采摘草莓的工作机会。工作强度不大,时间灵活,还能赚些生活费。

草莓成熟季节,曾传静的电话铃声总是此起彼伏。怀化、长沙的客户们迫不及待地打来电话订购草莓。这些客户中,有来采摘的游客,也有各大超市和水果店的采购商。他们信赖曾传静的草莓品质,更欣赏她诚信经营的作风。

曾传静的草莓园不仅结出了甜蜜的果实,更种出了人间的温暖。她用行动诠释了“助人自助”的真谛,为特殊群体撑起了一把“爱心伞”。这把伞下,不仅有生活的希望,更有尊严和自信。

作者:李明潇 龙乐晓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