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绍敏
近年来,直播电商以其直观、互动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渠道。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的诸多乱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直播带货中的“货不对板”等问题折射出了部分商家将“流量变现”凌驾于契约精神之上的短视思维。
网红直播带货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主播在镜头前展示精心准备的高品质样品,利用话术和场景营造诱导消费者下单,但实际发货商品往往与展示样品存在明显差异,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小主播,部分头部主播也卷入其中,严重破坏了行业生态。
今年1月,某千万粉丝级主播直播带货的牛肉卷受到消费者质疑,指出牛肉卷煮熟后没有牛肉的纹理,怀疑并非是“原切的”,而是“合成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此事,迅速介入调查,目前调查结果虽未公布,但涉事主播已按照直播带货承诺的“假一赔十”自掏腰包向相关消费者进行了赔偿。
直播平台的监管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倘若监管缺失,则会助长不法商家的嚣张气焰。现实中,平台对入驻商家资质审核不严,对商品质量缺乏有力管控,直播内容审核流于形式等现象层出不穷。
治理直播带货乱象需要多方协同。监管部门需完善直播电商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直播平台也要建立严格的商家准入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去实现全流程监控。主播群体也要加强自律,珍惜个人“羽毛”。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留存证据,依法维权。只有构建起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才能净化直播电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