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黄文渊 通讯员 田湘军
近年来,凤凰县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县”战略,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赋能、资源协同”等方法,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人才发展路径,为凤凰县经济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院校协同“聚智” 激活产才融合新动能
凤凰县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与湖南农大等6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聘请15名院士及行业领军人才担任招才顾问,并争取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科技副县长。通过借力高校“品牌效应”,吸引160余名国家级、省级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队,形成“专家带团队、团队育专班、专班促产业”的联动模式。聚焦农文旅主导产业,推动院校专家与地方需求精准匹配。57名高校专家组建25支科技小分队,按照“四个一”服务模式,累计开展技术指导近千次。同时,与湘西职院等联合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5期800人,选派360名农技人员赴湖南农大深造,实现“产业需求在哪,人才供给就跟到哪”。北师大等高校在凤凰设立6个产学研基地,吸引150余名毕业生实习实践,其中40余人选择扎根凤凰。通过“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有效缓解基层人才短缺问题。此外,与高校共建专家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形成“人才扎根一线、成果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
创新平台“赋能” 释放人才驱动新活力
凤凰县以“国字号”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建成湖南省首个国家级猕猴桃科技小院、2家省级科技小院、6家专家工作站。其中,猕猴桃科技小院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小院”,成为县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2024年全县累计攻克关键技术20余项,获国家专利7项。围绕产业链痛点,组织专家团队集中攻关。柏连阳院士团队成功推广低镉水稻技术,破解土壤污染难题;中奕佳腾公司突破蛇毒纳米结晶技术,填补行业空白;中国农科院研发的“121”荞麦新品种,实现加工效率质的提升。2024年,全县科技成果数量较2020年增长60%,创新动能加速释放。依托专家工作站,建立“科研—企业—市场”联动机制。省科技特派员艾均文教授研发的饲料蚕品种,打破养蚕季节限制,延长产业链生命周期;高层次人才团队主导的古城智慧化升级项目,助力5A景区创建。通过技术转化,全县产业附加值年均提升15%,科技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资源协同“增效”构建人才生态新格局
设立每年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出台《凤凰县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4645.4万元,同比增长160.7%,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凤凰站的建成,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开展“引老乡、建家乡”行动,吸引周祖辉、褚忠辉等本土企业家带资金、带项目返乡,推动湘商回归项目7个,总投资12.4亿元。柔性引才政策辐射效应凸显,形成“人才回归、产业回乡、资本回流”的生动局面。发挥在凤专家工作站和科技小院“桥梁”作用,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铁皮石斛研究中心成功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猕猴桃科技小院争取中国石化、省科技厅等资金共计550万元,推动产业技术升级。通过“专家+项目+资金”模式,实现人才效能与资金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