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晶
我踏上林海茫茫,逶迤崎险的羊肠小道,走访白云深处的龙山县塔泥村。这个曾被遗忘,很少人问津的“穷乡僻壤”,使我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快感,浑然忘却了跋涉的疲劳。
美丽的大湘西,神奇的武陵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那古色古香的冲天楼,造型玲珑的石拱桥,长满爬墙虎的青石寨门,数抱围粗的参天古树,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深宅大院,断壁残垣,都深深镌刻着土家人的悠悠岁月。山路旁含苞待放的花蕾,河畔那昂首拉纤的纤夫,小道上那蹄声嗒嗒的马帮,烟雾中那若有若无的村落,门槛边那精神矍铄的老人,田畴里那粗犷倔强的山民,在我眼里,那都是一种最美的文化,都蕴藏着大湘西异质文化的精髓所在。
塔泥村,这块古道热肠,民风敦厚,原汁原味大山的处女地,待字闺中,诚为惜哉。
塔泥村属神奇猛洞河上游的支流发源地,东与永顺万民乡接壤,南与永顺盐井一河相隔,西与大河村田土相连。辖有塔泥湖、马岭界、龚家湾、辰溪寨、朱家湾、张家寨、王家寨、桐湖沟、鹅西湖自然村寨245户,1200余人。有稻田550亩,是龙山县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塔泥村,穷乡僻壤,加上未通公路,未有照明,全村仅有150亩雷公田,82亩旱土,这里的村民吃的是两薯玉米饭,穿的是精布及结衣,走的是羊肠坷坎路,运输靠肩挑背负,生产是传统的“刀耕火种”……
大山“塔泥”何处去?久居大山的塔泥人要生存、要发展,拮据的困境时时撩拨着人们默默厮守的心灵……谁能激活这一片沉默着的心扉,谁能杨起这“一塘死水”的涟漪……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之阻而益增奔涌,来回三峡,因有巫山之隔益增澎湃;是三中全会的东风,复苏了这块贫穷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春潮,激发了他们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冒着初出茅庐的风险,村里70、90闯荡外面世界。
走出方知天地宽,贫穷的山里人,凭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满腔热情,经风雨、见世面。找不到工作,就做当地人看不起眼的事,捡垃圾,凭着辛勤劳作,很快得到城市人的赞许,挣回了一沓沓钞票,改变了村里的面貌。
要致富,先修路,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修通了公路,实现了这儿山民的最大期盼,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运输,同时解决了长期封闭的制约,提高了生产力,发展壮大了经济,不尽的物质宝藏得到开发利用。近日,几家香港等外地的老板来这儿考察,瞄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决意在这里投资建电站,并一边规划发展旅游漂流。村里呢?也制定了宏伟蓝图,利用丰盛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业,在现有80余亩沙田柚的基础上,再发展1000亩柚林、100亩橘林、1000亩干果板栗,借国家对“印家界”自然保护区开发的东风,把握塔泥村属保护区内主体部位的先决条件;村保护区内林木丰富,奇珍异树繁多,大力开发森林资源,大力保护村里祖辈留下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源,如百年“寿世桥”,千年古树,土家建筑“冲天楼”等。近年,经地质专家鉴定,这里地下藏有丰富的铅锌矿石,开发前途广阔,这也是村民增收一条途径,与此同时,利用本地优越的土地资源发展5000亩红薯基地,采用本地独特的红薯加工工艺,开展深加工产业。
黄金埋在地下,与石头无异,沉香埋在土里,与朽木同类。大山深处的塔泥村原属一块武陵奇葩,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她将以雄奇的身姿展现于武陵山脉,焕发出奇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