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章
在当下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备受冲击。在此背景下,现代各类报纸,尤其是都市报,都使出了传统媒体的“杀手锏”——深度报道,在形式上冠以“聚焦”“深度”“专题”等。毋庸置疑,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是传统纸媒最可见、最核心的优势。然而,不是所有的长篇报道都可以成为深度报道,真正的深度报道要有深入的调查,要有独特的观点,要有丰富的事实,要有对新闻真相的深入挖掘,它应该讨论社会热点、反映社会矛盾,应该具备前瞻性,能引人思考。也就是说,深度报道是有较高标准的。同样,从事深度报道的媒体工作者也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深度报道。
准备一颗思想的“头颅”
地市党报记者长期处于基层一线,相对接地气,和老百姓走得更近,更容易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是优势。但同时,在从事深度报道过程中,其视野往往不如省级以上媒体那么广阔,特别是新闻的立足点,相对较难达到更高的高度。鉴于此,理论修养与前瞻思维对于地市党报记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市党报记者进行深度报道,首先要准备一颗思想的“头颅”,要注重理论的修养和思维的锤炼。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的道理,作为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用先进的理论不断地武装自己,站位才会高,其思维和观念才具备相当的前瞻性和思想深度,其新闻作品才更有深度。
一篇深度报道的形成,是由多方因素促成的。既和新闻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有关,同时,记者的思维、思考能力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青年报》在大兴安岭火灾后的三篇深度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就有很强的穿透力,站位非常高,透过大火理解森林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社会热爱自然。所以说,作为一名地方党报记者,特别是刚从业不久的年轻记者,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党的理论、新闻理论、社会理论、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理论都要加强。有了一颗思想的“头颅”,你的新闻报道就会高人一筹,更容易形成深度。
练就一双勤劳的“双腿”
在深度报道过程中,只有练就一双勤劳的“双腿”,才能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和事实真相,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事实与思想的关系,才能发掘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新特征、新思想,使深度报道更具有时代气息和思想深度。作为一名地方党报记者,如果不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深入基层,不走破几双鞋,很难写出鲜活、感人、深度的新闻报道。
要走得“深”。要深入新闻现场,深度了解新闻真相。如果记者不愿迈开步子、走到最一线,只想着找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或者一个电话搞定采访,甚至道听途说,那他发出来的报道必然是干巴巴的、缺乏公信力和感染力的,更谈不上是深度的。
要走得“广”。不仅要深入新闻第一现场,而且要深入到与该新闻事实相关的多个地方进行全方位的采访。真实是新闻的根本,在新闻理论里,真实有局部真实和全面真实之分。真正的深度报道,要千方百计去探究新闻事件的全面真实,避免以偏概全的局部真实。实践证明,采访的面越广,离真实越近,报道越有说服力,越有深度。
要走得“细”。深度报道,细节制胜。特别是通讯报道、现场报道,缺少细节就难以感染人、说服人。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用心观察,不要忽略任何有价值的细节。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新闻走基层报道《山东:“庄户列车”上的新变化》,满满都是动人的细节。如,“每天清晨,7053次列车准时发车,从山东淄博开往泰山,全程184公里,中途穿越50多座桥梁、20多座隧道,七八分钟就要停靠一站,走一趟下来得6个小时,时速只有30多公里。”不到100个字,就用了6个数据,让人对这段特别的旅途留下深刻印象。
拥有一个独特的“视角”
采写深度新闻报道靠的不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别致的崭新的视角同样不可或缺。这就要求记者具备一双“慧眼”,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能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新闻事件,以适当的“角度”去呈现想要表达的“深度”,寻求“角度”与“深度”的统一。
学会从发展变化中选取新闻角度。写作一篇深度报道,在角度选择上要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能停留在新闻发生的当时状况,要有前瞻的视角,要时刻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情況、新问题。这样才能使报道不断出新,不断深入。
从以小见大中选取新闻角度。选择新闻角度还有大小的问题。角度,顾名思义就是一角。在选择一个角度时,不一定刻意地求大,报道角度选择小一点,口子必然就窄,写起來就可以写得细一些,通过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对新闻事件反而会挖掘得更深一些。
从事物的侧面选取新闻角度。大量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不加选择千篇一律地从正面报道事物(人物),往往角度大,涉及面广,写出的稿件内容繁多而庞杂,弄不好很容易吃力不讨好,文章显得臃肿、呆板、一般化,很难给受众留下好印象;而选取一个侧面去报道,角度小了,报道面窄,材料相对集中,篇幅小而有一定的深度,报道反而显得精悍、活泼、可读性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打破只从正面看事物、写报道的老习惯、老框框,善于选取事物的最佳侧面去观察,这样写出的报道角度就会新颖,有深度,自然也就会受到受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