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石健
方苹在其作品集《我与新闻》中,收录了关于徐有才等四位支援湘西建设汉族知识分子感人事迹的报道:《永镌在苗山上的业迹》。
这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它之所以成为故事,并且使写作者产生了用文字记录下它的冲动,在于它戏剧般的情节、人与人之间奇妙的情缘、故事绵延跨越四十载甚至更为久远的时光之河阻隔的巨大力量,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那些痛苦的离别、纠心的思念、起伏的命运与光荣的时代、美好的青春、无私的奉献、高尚的理想,相互交织渗透,最后,显影纸上,呈现的是人的善美与坚守。
重逢,永远不会太迟
两位耄耋老人相隔37年的重逢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帷幕。
时间:2017年9月21日下午。
地点:湘西州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心血管内二科1-2号病房。
湘西的初秋,金桂飘香,天气最为和顺沉实,适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万象欢欣。
但是,一位名叫方苹的老人却心生郁闷压抑,因为正常运行多年的“身体主机”在这举州同庆的喜庆日子里出了“故障”,他不得不住院治疗,成为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的头号病人。
老人出生于1935年农历十月初四,怀化溆浦人。
14岁,他从溆水之滨省立九中参干,之后来到湘西永绥苗疆(现花垣县),白天剿匪,夜晚写作;
21岁,即进入团结报社担任编委兼文教组长,深入基层,勤奋笔耕,主持文艺讨论,探求报纸革新;
23岁,由于时代波澜,新闻生涯猝然中止,泪别报社,历经整整21个年头底层生活,艰苦劳作,孑然飘泊;
44岁,雨过天晴,草木逢春,回归日思夜念的新闻工作岗位,满腔热情,满怀斗志,深入一线,采写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优秀稿件,而且在地方报纸开放型办报、增强民族特色、加强经济宣传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创新,成效斐然。
1996年初,方苹从团结报社总编辑的职务上退下来。虽然已经离开新闻采编和报社管理岗位21年,但他仍然保持着每天读书学习思考的习惯,并因此目明耳聪,思维活跃,身体状况良好,而且长期参与全国民族地区新闻研究会的各项活动。
此次入院多日,病房空寂,一旁的二号病床空着,雪白的四壁,交织的输液管,令老人心生郁闷压抑,一连几天,他都对女儿嚷着要出院要回家。
21日下午,另一位老人住进了这个病房。这个内二科二号病人一出现,就吸引了方苹的视线。他觉得病友的面容、声音、言谈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似曾相识。这是一张朴实的脸,饱满诚厚,声音亦浑厚,说着掺杂江浙吴侬软语的奇特湘西话……方苹确认老人一定是在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只是记忆的来路都被时间掐断,所有片断都隐藏到了大脑的深处,无法寻找,无法续接。
二号病友不顾病痛,也用疑惑和探寻的眼神打量端详着一号病友……整个下午,两位老人都在满腹疑问和苦苦思索中度过。
入夜,暮色卸下所有的防备。两位老人再也忍受不住彼此眼神的考量,开腔询问交流、自我介绍起来。随着交谈的深入,两条看似并行、毫无关联的人生轨迹,终于在37年前,即1980年的夏天实现了交叉。
找到那个交叉点,就像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坐标,茫然不知所措的心顿时得到安放,两位老人为此兴奋激动,彻夜未眠。
相识,源于共同的坚守
在那个命运的交织点上,两个外地人都已年过不惑,但因那个百废待举的时代、因个人理想重焕的神圣光彩,更因共同的不懈坚守,一切都生机勃勃,意气昂扬。
时间:1980年7月15日正午时分。
地点:花垣县气象站。
二号病友徐有才,正是37年前的三伏天气里,方苹和另一位同事前往采访的对象。
徐有才出生于1935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比方苹大6天,那年,两人都是45岁。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大批从外地来到湘西州偏僻土乡苗寨工作的汉族知识青年。到来时,他们满头青丝;支援湘西30年,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令他们额布皱纹、头添银丝,湘西大地,他们抛洒汗水,奉献青春,平凡但却伟大。
时年45岁的徐有才正是其中一分子。
1956年8月,徐有才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他出生于富丽繁华的六朝古都南京,而且还是家中独生子,最初是被分配到离父母不远的上海。一场洪涝灾害阻断了他去往上海的道路,在工作分配方案突然发生变化之后,他毅然做出决定,自愿报名来到湖南,与他同行来湘从事气象工作的外地同学还有另外17人。
他是孤身一人来到吉首的:他实践着庄严神圣的誓言,也忍受着无法侍奉双亲、令老人孤独终老的痛苦。
那年头,湘西的气象事业还是一张白纸,他看到的只是滴水如油、求雨靠神的落后情形,看到的只是峒河桥头的横生荒草(现州气象局所在地)。
徐有才担负起了吉首气象站的建站工作。平地,砌墙,建房子,搬运仪器,无不亲力亲为。以至于在建设气象观测场期间,他从峒河码头搬运风向杆上岸时,左手小指不幸被压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至今不能伸直,始终蜷曲着。
1962年,徐有才,这位吉首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又被调往花垣。在苗乡,他更加忘我地工作,不仅编写了全县气候区划普查资料和花垣农业气象志,而且进行人工高炮降雨等若干试验,开创了该县气象事业的全新面貌。
正是在花垣县气象站,方苹采访了时任副站长的徐有才。
说来奇妙,一番交谈后,方苹得知对方与自己同龄:既是同龄人,又同为支援湘西建设的知识青年,方苹了解到徐有才的先进事迹,而徐有才看到方苹不顾高温天气前来采访,工作态度可敬可叹,两人顿生好感,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吉后,方苹怀抱真诚与激情写下长篇通讯《永镌在苗山上的业迹》,社会反响巨大,而徐有才朴实敦厚的面容,还有他远离双亲、无私奉献的精神亦永镌心间。
回忆,因理想永生光辉
故事未完,缘分未尽,只因心有牵念。
时间:2017年9月28日下午。
地点:湘西州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心血管内二科1-2号病房。
这是记者前去采访的日子。第二天,两位老人都将出院,回归各自的生活轨道。
方苹翻出了数张收藏了60年的《团结报》,上面刊载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告成立”的消息,还有“新州成立万众腾欢”“吉首举行盛大庆祝会”等消息,老人对往昔的岁月、青春的激情、事业的热诚,不因老去而有丝毫的衰减。
而徐有才则倾诉着他的心事。
37年前,当旁人告诉徐有才《团结报》刊登了他的事迹时,他并不完全是欣喜自豪。在方苹离开后,他其实一直在为自己的疏忽耿耿于怀,懊恼不已:自己当时只顾着接受采访,天气那么热,连一杯水也没有给方记者倒上……他心里总是想着,若有一天能重逢,一定要说“不好意思”,一定要补倒这杯水。
流水时光,蹉跎岁月,徐有才这一念就是37年。
1992年,他调回州气象局,一直记挂着要去寻找这位工作踏实、作风严谨的记者朋友,但对方的名字和面容已经被时间洗刷模糊。他甚至要孩子们去团结报社帮忙找人,但姓名已被遗忘,又该如何去找呢?
可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一切都不会太晚。
时值州庆60周年,全州各族人民六十年艰苦奋斗,六十载砥砺前行,昔日贫穷落后的土乡苗寨,今日焕然一新,未来无限美好。湘西州60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令投身其中建设、奉献热血青春的人们喜不自禁,骄傲自豪。
历史的拐角,曾蹉跎一位老人最宝贵的青春岁月,也曾迫使另一位老人忍受“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巨大悲痛,但可贵的是,两位老人满头华发、动作迟缓、面容沧桑,道不尽的仍然是对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诚、对命运的感恩、对理想的执着,他们的记忆中满是灿烂的回忆。
一个甲子,一次轮回,一个圆满。命运安排两位为湘西建设贡献毕生的老人在最好的日子里相见,是机缘巧合,是斧心别具,更是圆满无缺。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让我们期待两位老人的下一次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