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华
路灯亮了,
道路硬化了,
自来水也进家了!
……
说起村里的变化,泸溪县小章乡梓木坪村的村民直把县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夸。
“我村有贫困户54户193人,去年已脱贫6户25人,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今年,村里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烤烟又养鱼,收入更可观,今年要整村脱贫了。”村支书张正秋自豪地说。
两年多来,泸溪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县网络信息中心真扶贫、扶真贫,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
那是乍暖还寒时节,当部里选派杨华和姚俊峰等驻村扶贫时,杨华的孩子正读高中,姚俊峰的爱人刚刚生了二孩。面对组织的选派和村民的期待,他们毅然接受任务,把“家”安在了梓木坪。
初来乍到,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由竹坪、瓦窑田、大寨和牛洞4个自然寨组成,村中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手机信号差,打个电话要“喂”半天……
如何改变现状?工作队采取“走、听、学、探、访”的方式,在深入走访调研、摸透村情、掌握民意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工作队年度、季度工作计划,包括精准扶贫、农村基层党建、村级产业发展等具体任务。
经过努力,新选出的村支“两委”班子和工作队紧密配合,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低保清理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效果。特别是在“6·24”抗洪抢险中,工作队与村干部组成抗洪小分队,值守水库山塘,对易发生塌方滑坡路段进行专人盯防。虽然雨势来势凶猛,但由于安排周全,全村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
(二)
在梓木坪村三组,现年70多岁的张大娘说:“这两年,村里变化大,路变宽了,路灯亮了……”特别是自来水马上就来了,这让张大娘打心眼里高兴。
张大娘全家10多口人,由于居家地势稍高,全靠肩挑背驮来解决生活用水。因为道路崎岖,到家后,满桶水常被洒掉大半。
刚进村时,看到张大娘弓着腰去山下200多米的“水井”取水的情景,即便是男子汉,杨华双眼还是噙满了泪水。旧矿泉水瓶、背篓、弓着的腰定格在了他的眼里,而在他的心里,涌出了一个声音——村民喝水问题必须解决。为彻底解决用水困难,工作队四处寻找水源,多方筹措资金。几经努力,今年10月份,饮水项目开工了,11月底即可投入使用。眼看着喝水难题就要解决了,张大娘高兴得逢人便夸驻村工作队好。
今年来,驻村工作队计划投入300万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安装路灯100余盏。建设人饮工程4处,水管直接牵进4个自然寨1200多人的家门口。新建灌溉渠道500多米,满足200多亩稻田灌溉。硬化联组道路1公里,道路窄改宽3.5公里正在施工中。
(三)
梓木坪山对山,岭连岭,虽然偏僻,但是山地资源丰富。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来,当地人为了追逐梦想,走出大山,远赴江浙一带务工,打出了一片新天地,鼓了腰包,建了高楼。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谁来照顾老人与小孩?
要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得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就近创业就业。必须因地制宜,发挥山地优势,让村民们既能逐步摆脱贫困,又能照顾老小。
11月3日,现年46岁的张秋生正在山坡上放羊。他1987年入伍,曾在陕西省宝鸡市某部队服役。1990年退伍回乡后,他打过工,开过店,当过老板。回村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建起了养殖场,发展养殖业。目前,发展山羊30余只,养林下山鸡500多只,成了当地养殖户的带头人。
除了培植养殖大户外,工作队还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今年秋天,工作队为54户精准扶贫户送上了108头铁骨猪猪苗。
富了贫困户,还得补上集体经济的短板。今年,村里实施6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完成选址等前期工作,即将正式实施,预计建成后年收入6万元以上。同时,百亩水果基地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将作为村集体经济,争取资金,加快建设。
(四)
现年74岁的龙天送激动地说:“儿子几年前在外务工致残,没有工作队的帮助,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孙子上学都成问题。”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帮其制定产业发展措施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等。同时,多方联系上海的社会爱心人士,为孩子上学提供帮助,让老龙心里踏实了许多。
哪家没有住房,工作队联系危房新建和维修项目;哪家遗漏户口,工作队马上代办;哪家缺少技术,工作队邀请技术人员来指导……
一组村民张正刚,他的儿媳早产,因是双胞胎,乡里医生将其送到州医院。而7万元的治疗费,让这个本就十分贫困的家庭一筹莫展。在这个节骨眼上,工作队送上了3000元慰问金,并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渡难关。
如今,张正刚看着胖乎乎的孙子孙女,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