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7年11月09日

今“鼓”传奇

这只收藏于腊尔山台地的苗鼓,使用木块拼接与牛皮线捆绑,据考证是宋代苗族的祭祀器。

—— 中国第一面组装民族大鼓制作与展示

本报记者 张 谨 实习生 陈宇驰

2016年8月10日,中国第一面可组装民族大鼓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并颁发了发明专利证书。目前,湘西州经济开发区引进了湘西山里人公司组装民族大鼓生产技术,开始批量生产。

鼓的原始含义在《黄帝内经》记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明朝罗欣《物原·乐原》亦云:“神农作鼓。”鼓是宗教与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天地、鼓士气、振精神。

鼓,不仅是民族打击乐中的“总指挥”,而且自商周以来还是中国礼仪、礼乐、礼制中独有文化体系,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为中国的“礼乐之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湘西鼓的特点是精神的象征,是力量之表现。苗族是中华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鼓是祭祀、战争、娱乐的神器。沅水流域中游地带是中华文明与苗族发源地之一,6000年前苗族先祖从沅水走向中国东部沿海与北方中原,东征北战过程中,败于黄帝与炎帝的联手,一路南迁,回归故里沅水流域,有些散落世界各地。

在苗族的发展历史上,苗族鼓舞与“巫”文化一直就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楚辞·九歌序》中道:“昔楚南那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以作乐鼓舞,以乐诸神。”

从贵州苗岭至湘西腊尔山台地、吕洞山是苗族的聚居地,更是中国目前现存的最原始最神秘的文化沉积带。这一带也是苗鼓分布核心区域。从中国多处古代的岩画上可以看到鼓的图画。后来人们发明了铜鼓、腰鼓、长鼓等多种形式。鼓已从祭祀与战争中演变成娱乐展演。

传统制作民族大鼓需要大量的木材,由于是整体一次性安装好的,不方便存储与运输。鼓皮与木板出现问题后,整个鼓就报废了。而新型鼓鼓分八块,两面鼓皮盖,六块鼓腔,鼓皮与鼓腔有对应的联接黄铜扣,熟练的人可一分钟装上或拆开,方便运输与维护。目前产品已远销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及华中、华南、华北和西南民族地区,同时获政府采购中心的批量采购,受到客户的普遍赞扬。

--> 2017-11-09 1 1 团结报 c902.html 1 今“鼓”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