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东
老龙名叫龙秀生,是吉首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的职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退休。
为了丰富晚年生活,锻炼身体,他喜欢上了两样东西,先期他玩石头,走山上、跑河里寻找各种奇石。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他又迷上了做拐杖,也就是老年人撑着走路的那木棒棒。
他在拐杖的选材上,大都选择檀木、茶树、虎把木之类的硬质优材,长度在三四尺不等,为了保留树根和树丫的天然造型美,有的取材稍长些。除了木质的讲究,他更注重外观的奇形怪状,比如茶树不仅有笔直的,而且有长满疙瘩的,有的木不光颜色好,还有被藤蔓缠得浑身有深深的纹路。
他做的拐杖风格各异,根根光亮,就像老人用的老烟杆,不用刷漆,完全是手摸出来的自然色泽与光滑,他说,每一根拐杖都用棉布或毛巾擦拭了千万遍,水滴在上面都粘不住。
他开始做拐杖时,把杵在地上的一端,安装的是尖尖的铁扦,他说那家伙具有防滑、防身的功能,他把做好的拐杖摆在上河街的家门口,还卖掉了几十根,他很有成就感。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拐杖并没有像他想像的那样成为香饽饽,经常出现有人问价不还价,看一看就走人。对此,他很纳闷,当初拐杖的质量和型体还不如后来的好,反而有人买,他一时找不出其中的原因来。
他的老伴见他整天忙不停,把原本很窄的唯一一间当街的客厅摆着石头,堆满木棒,做拐杖搞得满地木渣,不高兴地吼起他来:“你做这些拐杖还是老思想,老观念,也不看看外面的变化,有人要才见鬼。”他不服气地与老伴辩说:“难道做拐杖还要有技术革新吗?又不是造飞机搞换代升级。”他老伴指着家门口的水泥路说:“铁尖尖杵在硬地上会溜!”
老伴的一席话,让老龙茅塞顿开。他认真地思考着吉首的过去与现在,他深有体会地感受到已今非昔比了,社会治安环境越来越好了,偷摸扒窃行为几乎没见也没听说了,人们的守法意识、文明新风不断养成,拐杖安装铁扦防身没有必要了。带铁的拐杖重,落地响,而且有损路面,也不适应老年人轻便的要求。他到吉首和乾州耍了几天,看到城市的道路发生了巨变,大街铺了炒砂,小巷也是水泥路,街上的人行道和一些老街铺了青石板,见不到泥巴路了。他想,要是再用铁扦拐杖,杵地就滑了。
老龙对原来做的拐杖重新进行了改装,并对今后要做的作了新的定位。他把手撑的顶头部位用二指宽的黄铜或红铜包裹着,把落地的那头也同样用铜圈固牢。他带着浓厚的苗族语音说,“鬼怕铜,带铜的拐杖可以避邪。”这话无法验证,但拐杖的外观更加漂亮了。他走遍吉首的大街小巷商铺,要买一种软的胶圈,套在拐杖杵地的一端,无数次的寻找,终于在一家出售汽车零配件的店铺买到了,他如获至宝,欣喜万分。
那天,我去了老龙家,他正偏躺在斜靠的椅子上,原摆在架上的石头和架子,已全部拆走了。他老伴说,老龙已确诊为晚期肺癌,前些日子差点走了,才把那些东西腾出来。老龙见到我,异常兴奋,他指着门角落的拐杖对我说:“东西不多了,都赠给别人了。”看来,他留下来的那几根拐杖,是他最心爱的。他一根根取出来展示,讲述着每一根的特质、看点。他把拐杖杵在客厅的瓷砖上咚咚响,眼睛看着我,暗示要我关注他的动作和讲解:“你看这胶的轻便又防滑。”接着他把拐杖斜着往前一伸说:“铁尖的就会滑向一边。”我连连点头,说他想得周到,讲得有道理。
拐杖是助人行走的工具,除了美观,需要的是结实、轻便、防滑。老龙对拐杖的改进,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细微之处,见证了吉首的社会治安根本转变,见证了吉首城市道路的全新改造提质。
老龙的耳朵有些背,我大声问他,二十多年来,做了多少拐杖?他说,少讲也有两三百根。他说要不是玩石头、做拐杖,也许早就走了。我安慰他说,精神很重要,百药治百病,听医生讲的安心治病,保重好身体。他说:“活到这个年代,生活在吉首这个城市,很幸福,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