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坚持‘方向精准、区域精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七精准’,确立‘治愚、扶志、扶智’、 ‘一治两扶’方式,进一步明确教育扶贫的措施和途径。从制约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破冰’,到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确保每一个贫困孩子受教育的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激发走出贫困的原动力。”11月8日,泸溪县教体局局长谭子好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泸溪县全面实施“教育扶贫、精准施教、创新发展、强势推进”方略,强势推进教育脱贫攻坚,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荣获“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 “全省第二批国培项目县”“全省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典型县”等殊荣;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得到教育部“根在基层”调研团的肯定和推介,中职学生资助工作在全国作典型发言,教育精准脱贫工作在全省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书写了一份全县教育扶贫脱贫的精彩答卷。
深化教育帮扶,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
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县的泸溪,扎实推进教育扶贫脱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2017年,更是“啃硬骨头”的一年。
教育资助政策落地生根。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政策,学前保教费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予以免除;同时,按学前教育、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四个阶段每生每年分别给予不低于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的生活补助,2016年,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补助2200多万元。同时,按照“应贷尽贷,应助尽助”的原则,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取本科、专科的大学新生分别发放不低于5000元、3000元的一次性资助,每生每年可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8000元,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今年秋季,全县精准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春季免学杂费及生活费补助1499万元,惠及学生12640人,荣获“全省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典型县”。
城乡结对帮扶携手并进。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有序推进县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教师与贫困学生“一对一”真情帮扶,增强了农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今年来,全县7所城镇学校(幼儿园)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24所,开展“送教、送研、送培”下乡66次,轮岗交流教师700多人次。实施干群结对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实行“1+1”真情帮扶,帮助他们研究脱贫方法、拓展脱贫渠道。
“爱心工程”温暖贫困生。在思源实验学校建立第一个特教班,确保县内残疾儿童顺利入学。实行县教体局领导班子成员包乡镇、股室包学校、学校班子成员包年级包村、班主任及教师包班级包学生“四包”结对帮扶机制,建立“爱心之家”34个,突出思想开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开展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等活动,确保他们身有人护、心有人爱、学有人教、难有人帮,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
优化办学条件下足“绣花”功夫。该县按照“一条环线,两个片区”思路,着力构建满足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条件标准的教育发展新布局。着力实施教育“四大工程”,即城镇班额均衡化工程、农村学校标准化工程、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中小学教育网络“班班通”建设、四改三化等项目。
近三年,全县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新建和扩容城镇学校5所、新增学位3000多个,解决了城镇“大班额”问题;建成农村标准化学校66所,配套学生学习生活器材12000多件,解决了农村学生“读书难”问题;斥资6800多万元,新建农村教师住房1560多套,农村学校D级危房、“大通铺”现象全面消除,解决了900多名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城乡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完成,全县中心以上学校50M-100M宽带入网率达100%,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达100%,解决了全县中心以上学校“上网难”问题。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