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骏峰
我第一次看到“懂奴懂腊”这个地名,是好多年前在湘西州博物馆。那时博物馆还没有搬迁,旧址在吉首市民族中学后面的芙蓉岗上,占地面积不大,主体建筑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像古代的皇宫。馆内设有苗族文化主题展览,其中一个厅里按实际比例仿建有湘西石姓苗族祭祀家先的神龛,对联是苗语,内容讲述的是石姓苗族祖先迁徙路线,上联起首四字就是“懂奴懂腊”。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懂奴懂腊”是苗族古歌里流传下来的上古地名,现实里早已不存在的。我的大舅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苗歌师,被尊称为“巴将莎”(苗歌师称号)的,读过许多书,装着一肚子的典故。某次我与他聊天,偶然提到湘西石姓苗族的来历,大舅父告诉我,石姓苗族有一处重要祖居地,叫“懂奴懂腊”,在吉首己略乡境内。我才知道,“懂奴懂腊”并非已消失的古地名,它仍以活态形式存在于这片土地上。
一切都是偶然。从在博物馆看到“懂奴懂腊”这个地名,到由大舅父嘴里听说了它的存在,再到真正走进这个古老苗寨,我每一次与懂奴懂腊的交集都充满了偶然性。那个下午,偷得浮生半日闲,应朋友相邀去城外散心。出五里牌,过振武营,朋友驱车拐入了一条山谷,穿村过寨,最后停在河谷中央。朋友指着右手山峦介绍说,那岭上有个古老苗寨,苗语叫“懂奴懂腊”。那一刻,我内心惊喜莫名,多年来一直如传说般挂于心头的古地名竟突兀出现在眼前。没有半点迟疑,我当即要朋友调转车头向那山峦深处行去。
后来才知道,懂奴懂腊是两个地名的合称。这是苗语特色,习惯将两个位置相近的地方连在一起称呼。懂奴和懂腊分居在一条山谷两边,一个在山腰,一个在山岭。那天我们去的是懂腊。一进村口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路旁耸立有几棵大枫树,树干粗大、枝叶参天,像守护神一样。看树上标识牌,最古老的一株树龄在300年以上。枫树苗语叫“图弥”,古苗语里把妈妈叫阿弥,这是苗族的母亲树,也是苗乡村寨最常见的树种。经常行走苗乡的人都知道,但遇有古枫树处,旁边必有村落。
懂腊苗寨坐落在山岭向阳处,刚好有一块凹地,容纳了七八十户人家,还有几块上好水田。苗语把这种山间小平地叫懂,腊即水田,懂腊就是山间平地和水田,这个地名算是名符其实。据寨子里老人介绍,懂腊有六百余人,加上山腰的懂奴,两寨有八百多人,基本都是石姓。祖上原来居住在泸溪浦市,后来因战乱和人口发展各种原因,家族分散,其中一支沿武水上行,到吉首后进入深山,最后定居懂奴懂腊。
懂奴懂腊石氏的字辈有16字:朝顺绍光(昌),源远泽长,文成祖佑,定克联芳。因懂腊寨子大些,族中事务多半由懂腊牵头主持。千百年来,这个古老苗寨就像一个鸟巢,一批批的幼鸟在巢里孵化、成长,然后离开母亲飞往四面八方定居。除了吉首市的己略、马颈坳、寨阳、矮寨、社塘坡等片区,保靖的吕洞山区,凤凰的腊尔山台地,古丈的默戎,花垣的茶峒一带都有从懂奴懂腊迁移出去的石氏后人。这个地名,对于许多石氏后人来说,就像娘胎里便带有的胎记,虽然从未来过,却刻骨铭心。所以也能解释为什么博物馆里展示的石氏神龛上,对联首句就是这个地名。
站在懂腊寨前,可以清楚望见对面半坡上的懂奴寨,若非隔着空谷,两个寨子其实相距不远。难得的是,两个寨子都保持着古朴风貌,传统建筑保存完好,木屋、窄巷、石板路、吊脚楼,不仅散发着浓郁民族风情,更搭配巧妙,形同天然。村落与山色完美交融,和谐共存。来到这里,有隔绝尘寰之感,眼前的景物看似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特色,却透着一股熟悉亲切,让人灵魂如洗,内心有说不出的祥和安宁。
要说特色,懂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树木。小小苗寨,古树众多。除了村口的古枫,寨前寨后的边坡上团片长满了板栗树,枝叶茂盛,树冠极大,结的板栗多而美味。每年秋天,吉首城里许多人专程开车来这里捡板栗,无不满载而归。村前的小山岗,更像一个森林大观园,全是百年以上的古木。500年的赤皮青冈,400年的黄连木,均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名木,300年以下的古树,生满山岗。村民们对这些古树爱护有加,在树下盖有许多土地堂,逢年过节全寨人都来这里烧香祭拜。走在林中,对苗族先民的智慧钦佩不已,为了保护这些古树,特意在此供奉香火,用神灵的光环让民众对古树产生敬畏或信仰,于不动声色中,消除了它们会遭受砍伐的风险。而自然与神灵的结合,经过千百年来村民们的虔诚维护,让懂腊有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积淀。
我走过许多湘西村寨,从来没有遇见过像懂腊寨这样品种多样、年代久远、保护完好的古树群落。面对这些大山里的古老精灵,看着树下苗民们修建的神庙,冥冥中仿佛有一种神秘力量,让人不由地屏住呼吸,忍不住要顶礼膜拜。拜的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从懂奴懂腊离开时,内心充实而满足。回望这个古老苗寨,忽然想到,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湘西,迷恋湘西,就是因为这片土地上还存在有许多像懂奴懂腊这样干净、质朴的古老村落。懂奴懂腊不仅是石姓苗族的重要祖源地,更是大美湘西奉献给世人的一块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