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吉首市双塘街道大兴村秋雨茫茫,黑木耳基地里的黑木耳刚刚冒出了头,厂房里工人们正在忙着搬运菌棒。陈平,从吉首刚回到基地,穿着皮鞋就进入基地查看黑木耳的长势。
陈平,曾经跟大兴村其他年轻人一样,靠打工维系生计。但他从事的是机械设计工作,工资在村里首屈一指,令人羡慕。 “父母在不远游”,前后思量,他萌生了回家创业的想法。
陈平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他辞去高薪工作,结束了漂泊生涯。并投资十余万养殖海狸鼠,可是却因大水冲垮了养殖场而收场,损失多达30万元。
大水冲垮了养殖场,也击败了雄心勃勃的陈平。经过一年的考察和思考,2014年,陈平发现黑木耳销量大,而且中国是黑木耳产值大国,出口量大,市场供不应求。在湘西,黑木耳是经常食用的菜肴之一,并且有“素中之荤”之美誉。但是在传统农业中,湘西黑木耳种植并不多见。陈平考察发现,吉首市双塘街道大兴村冬季气温在零度左右,非常适合黑木耳的生长。于是,综合考虑各种条件,种植黑木耳成为陈平的新目标。
不会种植怎么办?陈平前往浙江丽水,免费给黑木耳种植基地打工,以此学习种植技术。通过学习,他发现黑木耳种植简单,菌棒易储存、易培育,收获周期短,投资小,资金回笼快。这对经历了重创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从头再来的良机。
2014年下半年,在吉首市移民局的支持下,陈平种植两亩黑木耳做实验,“黑金”之路拉开序幕。
然而,好事多磨。黑木耳种植技术虽然简单,但是并非没有“窍门”。第一年的黑木耳种植,陈平采用了全人工的方式,虽然投资小,但是因为除菌不到位,导致产量低。
2015年,陈平说服农户,成立新龙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投入120万元,更新机械设备,购买灌菌包机器,建立厂房、杀菌室,将种植面积扩大到60余亩,“黑金”之路形成。
黑木耳的收益到底有多少?据陈平介绍:“每亩田投放菌包7500袋,每袋产干木耳2两,市场价30块钱一斤,一亩田收入就有四万五,每个菌包所需菌种、人工费、设施投入等成本4块,预计每亩纯收入有一万五。”目前,杂交水稻亩产500公斤左右,市场价3元,每亩水稻毛收入3000元左右,仅为种植黑木耳的五分之一。
现在,黑木耳产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种养大户+农民”的产业模式,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包销等,建档立卡户可以直接参与到黑木耳种植中。在陈平的带动下,农户看到了种植黑木耳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加上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降低了种植风险,纷纷加入到黑木耳的种植中,黑木耳种植成为大兴村民脱贫致富的“金矿”。
同时,黑木耳养殖基地每年用工在2000个以上,根据工种的不同,工资从70元到170元不等。通过种植和收割黑木耳,平整土地,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务工”。
73岁的陈匀,以前以采药卖药、种田为生,现在黑木耳基地务工。他说,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他也在家门口“打工”,每天70块钱,每天都做的话一个月能够拿到2000多,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生活不仅不用孩子们负担,还能有钱存。
从2014到2017,黑木耳铺就的“黑金”之路,以吉首市双塘街道大兴村中心,迅速扩到附近五个村寨,黑木耳面积达400亩。
深秋,几场秋雨以后,迎来了太阳,黑木耳基地停止了洒水,黑木耳的生长减缓。现在,它们蓄势待发,等待降温,等待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