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春
这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四步促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教改实验,任四(2)班的语文教学。“自主——互学——合作——展示”的“四步促学”学习方式,是本次教改的亮点。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教师点拨,获得成功。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如今实验教学初见成效,而我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根据学生实情,进行小组建设
与传统教学形式不同的是,”四步促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主角,在形式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互学、合作、展示”。因此,小组建设成为“四步促学”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小组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四步促学”能否顺利进行。
“小组建设”,即把一个教学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各担责任,特点各异,优势互补,形成最佳搭配,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每个小组有十个成员,各组两个助教,两两结对,学习时分工明确,小组内成员个个都有机会当负责人,任课老师还根据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及时在前面黑板上的评价表中进行加分或者减分。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提高了。为了给小组加分,同学们人人想办法,个个劲头十足,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多了,大家变得爱思考了,作业拖欠的现象也没了。老师感觉到孩子们变了,由原来的老师要他们学习,变成孩子们自己要学习,想学习,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把机会给学生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非常重要,这也是教改要求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上语文S版教材第24课《人类的老师》时,我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把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跟“对子”相互讨论,“对子”解决不了的就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全班讨论,然后老师进行适时点拨;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了解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及其它设计,然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在小组展示区,全班同学共同评价。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时而当“看客”,时而当学生,成为参与者,就是在评价这个环节,我也让学生当主人,只是适时地稍加引导,也不做最终的“唯一”结论。而“教学”效果呢,则是我在教学生涯中自己最满意的一次。学生看书、动手、讨论、评判,甚至争论,过程贯穿了思考,整个课堂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这堂课给我很深的启示:做一个好教师,要敢于并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研讨过程中;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成果。如此,学生就会从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获得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获得丰富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
潜能和兴趣,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关系亲密,不可分割。
兴趣可以挖掘出潜能,潜能的发挥能够更好地激发兴趣。这在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学生兴趣激发的过程,就是潜能挖掘的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让这个“问号”延伸到课外,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收集组内确定的名人资料。小组长把任务一分下去,同学们根据个人所长,发挥个人优势,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了,包括那些平时学习欠主动的孩子。然后,孩子们把找到的资料展示在小组展示区,有名人简介、生平、日记、照片(从小到老)、名言、小故事等等,找的资料出乎意料的齐全。接下来,全班同学集体评价,最后,由学生把这次活动的过程以作文的形式写出来。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所以他们深有感触,有内容可写,不少同学的作文非常生动、精彩。显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潜能也被挖掘出来了。
当然,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关注、重视,不断探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让“高效课堂”真正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