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良
136
1893年,在京城做“内阁中书”的鲁迅祖父周福清,因母亲病故,特从京城赶回老家奔丧。适逢浙江省举行乡试,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且有较深的交往。绍兴的马、顾、陈、孙、章五姓大家知道这层关系后,便商量着筹集银元一万两,托周福清去贿赂主考官殷如璋。绍兴这五姓人家的子弟大多不学无术,若凭真才实学去应试,肯定名落孙山,便想用行贿这一招为子弟骗个举人的头衔来撑个门面,以光宗耀祖。
起初,周福清说什么也不肯这么做。他深知自己在京城只是个七品芝麻官。此事又非同儿戏,朝廷历来处罚极严,一旦败露就要大祸临头。但是,周福清与这五家都沾亲带故,况且自己的儿子周伯宜(即鲁迅的父亲)也正好参加这次乡试,便在家人的再三请求,又碍于情面的情况下就给主考官殷如璋写了封“通关节”的信,并把自己的儿子也写进了照顾的名单中。
主考官殷如璋、副主考官周锡恩一行于七月从京城到达杭州。周福清便派听差阿顺前往船上给殷如璋送信,信中夹着一万两银票。不巧,这个重要关节恰被周锡恩看到了,一下子露出了马脚。以刚正廉明而著称的周锡恩经过一番仔细的明察暗访,认定主考官殷如璋行为不轨,受贿舞弊,立即上奏朝廷。光绪皇帝看了奏本后勃然大怒,立即下旨派人到浙江调查。意想不到的是,主考官殷如璋却唆使考生联合,反诬周锡恩是舞弊者。当时朝廷有位大学士,平素与周不和,此时趁机加害,周无奈告假还乡,获准,但仍需接受审查。
不久,案情总算查清了,周锡恩得以清白。光绪帝下旨:“周福清着即革职,查拿到案,严行审办。”此时,已逃到上海的周福清吓破了胆,在圣旨未到之前,就自动前去衙门投案,被羁押在杭州。主考官殷如璋也受到严惩。
当时,清廷内外交困,光绪帝心乱如麻,未继续下旨对此案严厉处置。再因刑部尚书薛允升与周福清是同僚好友,知晓此案实情,账不能完全算在周福清一个人的身上,便采取拖延战术,等待时机解脱周福清。
果然,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又逢义和团运动爆发,刑部监狱大乱,犯人趁机逃了。但过后不久,大部分犯人自动回监。薛允升大为感动,顿发慈悲,上奏光绪帝给犯人免罪,获准。于是,薛尚书乘机把周福清纳入准释名单中,坐牢八年的周福清被释放了。
周福清案发时,鲁迅刚好十二岁,周家便开始了由盛转衰的中落。家庭变故,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没有令小小年纪便行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鲁迅沉沦,他先学理工,再习西医,后从事文学创作,终成一代文坛泰斗,耐人寻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