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7年11月16日

千磨万击 锋发韵流

—— 对话著名青年画家李万锋

刘世树与李万锋在乾州古城食闻书舍对话交流

《醉红浓时国色香》

文/刘世树 欧阳文章 图/田宏贵

刘世树: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

李万锋:著名青年画家

刘世树:万锋,你好,看你最近精神不错,肯定是喜事多啊!

李万锋:谢谢刘社长对我们年轻人的关注和鼓励,在艺术领域,我们还算晚辈,能上团结报《对话名家》栏目,就是当下我最大的喜事了。

刘世树:据我了解,前不久,你刚刚获得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你这么年轻,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非常难得,也非常不易。我们当初策划、开辟《对话名家》栏目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确定对话对象时,既包括在文艺创作领域取得公认成就的文艺前辈,也要推介你们这些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的青年才俊,你们就是湘西文艺事业未来的希望。

李万锋:正如刘社长刚刚所说,能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的确是我最近的另一件大喜事。我从小热爱画画,近乎痴狂地热爱,一路走来,可谓一路荆棘,幸好,这一路上也是收获满满,正是这些收获成为我莫大的勉励和前进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刘世树:这一路上肯定不容易,你是农村走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又没有正式的职业,职业画家可不好当啊!特别在我们湘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大家的意识也没跟上来,要专门靠画画养活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万锋:说到这里,我要真心感谢我的父母。我父母都在农村,大家知道,在农村,家长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学,找份正儿八经的工作,这才是正道,至于画画,在他们眼里,可能是一种不务正业。可是我父母从来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画画,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最大的力量。

刘世树:你刚刚所说让我感同身受。你是八零后,我是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那个时代,更艰难,但父辈们都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个最为朴素的道理。他们那代人淳朴、忠厚的品性非常可贵,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我自己也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观念的受益者。

李万锋:虽然父母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但内心总是愧疚,这份愧疚甚至一直折磨着我。记得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感觉前途非常迷茫,内心非常焦虑,后来,有一段时间,我都放弃了画画,直接回家种地,养猪,干农活,搞了一段时间后,又南下广东打工,想把画画慢慢“戒掉”。

刘世树:理解你的这份愧疚。正因为对画画“爱之深”,所以对自己“责之切”。

李万锋:就是这样的,当时年轻,心里有点急,想急于出成绩,特别想急于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

刘世树:当艺术家,走向艺术道路,真不容易啊!这也是我们《对话名家》栏目深入了解了这么多艺术家他们间不约而同的一个共识。

李万锋:其实,现在想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在于此。你再怎么艰难,但你无法“戒掉”它。记得,打工那段时间,我所在的工厂一个月只有一天的假期,只要一到假期,等别人都出去了,我就会一个人躲在宿舍里,迫不及待地掀开被子,在床板上铺开画纸画起来,一画就是一整天,真的是废寝忘食,没办法,太想念画画的那种感觉了。

刘世树:我想到一句诗,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很契合你,历经磨难,依然保持坚定地热爱。

李万锋:要说“千磨万击”勉强说得过去,但要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那份从容淡定还是相差甚远,毕竟自己也还年轻。这些年来,我也领悟到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热爱一个东西,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定力,特别是要有抗拒诱惑的定力。

刘世树:相信随着你在绘画领域取得的成绩越多,各方面的条件都会得到改善,生活会越来越好,画画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李万锋:是的,现在,基本上靠画画能养活自己了。所以当下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把画画好,不断地去突破自我,抵达新的高度。

刘世树:前段时间,欣赏了你最近创作的几幅作品。感觉在山水画创作上,你着实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功力。比如《古干清韵随流水》这幅作品给我的印象就非常深刻,这幅画把花鸟与山水结合得非常好,老梅树干苍劲挺拔,与大自然山水景象结合,聚与散的虚实空间、形式构成对比,山间流水与雉鸡、山竹、野草环绕周围,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自然图画。

李万锋:我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将花鸟画与山水画相结合,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山水画和花鸟画各成独立体系,要做到将二者结合并不容易。因为山水画观察对象的方法是从近向远看,这样才能把近山远水尽收眼底。传统花鸟画是把观察的镜头从远往近拉,这样观察对象才能具体、清楚。山水画和花鸟画相结合就必须把山水画的观察镜头往近处拉,把花鸟画的观察镜头往远处推,然后再调整到画家所需要的距离。这样的绘画视角比山水画小、比花鸟画大且具有层次感和景深感。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我主张花鸟画和山水画自然的结合,反对两者的硬性结合。

刘世树:这种探索非常有益,这是你这几年来艺术水平突飞猛进的一个重要表现。

李万锋:这几年的确感觉自己在不断进步,对自己的创作理解得更准确一些了,在创作方向上也感觉比之前看得更清楚一些了。这主要还要得益于几位老师的帮助。田明老师一直是我的授业恩师,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2014年我通过努力有机会到中央民大进修,给我上课的是李魁正、李爱国、苏百钧、郭继英等名家。要知道,这些名家平时只能在书本上看得到,我这个从湘西乡里来的学徒,能跟他们学画,真是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学习期间,不仅得到这些书画大家的指点,同学之间也是藏龙卧虎,有很多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些都是莫大的收获。

刘世树:山外青山楼外楼,看多了高手的创作,自然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何处,博采众长,是提升自己的绝好方式。特别是你,作为一名职业画家,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和固有的圈子更利于成长。

李万锋:的确如此。对我来说,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是我艺术成长最好的途径。因为那次学习,我确实尝到了甜头,去年,我又去了一趟北京,在著名画家刘立勇老师开办的高研班学习了整整三个月。这三个月的学习使我打破了自己惯常的创作思路,大大拓展了我创作的深度和广度。比如说,有些作品,我认为我的创作已经到此为止了,也就是说这幅画已经画完了,但导师们在画面上随意增加几笔,又多了许多意味,在他们的指点下,让我能够更深入、更大胆地去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作品,我仿佛探寻到了艺术世界的一个桃花源。

刘世树:《雪梅含香到苗寨》这幅作品就是你在刘立勇老师的高研班创作的吧?前几天看到这幅作品,感觉整个画面以寒梅为主,以苗寨作为背景,画得很生活化,也很生动,且不乏大气、朴拙的艺术格调,给我们营造的是一个冰清玉洁的清净世界,这样的作品很见功力。

李万锋:在刘立勇老师的进修班,我一共创作了八幅六尺以上的大幅作品。学习期间,技法的增进、理念的碰撞,让我的画路更加开阔,胆子更大了,探索的意识更强了,也可以说是越来越不“老实”了。《雪梅含香到苗寨》这幅作品,其实也是我的一种尝试,尝试在浑厚与轻松、松弛与放纵的笔墨语言之间,去追求一种大气、朴拙的艺术风格,包括《湘西雪霁》等作品,都是这样的尝试。

刘世树:你的山水、花鸟作品多以湘西为题材,你觉得湘西的山水和别处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

李万锋: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美,它们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不同的素材和养分。我们湘西的山水秀丽,充满灵气,这让我们笔下温柔细腻。当然,我们湘西人的性格是比较豪爽、泼辣的,这又让我们在艺术创作上不拘一格、大胆想象。在大西北,那里的山河更多的是壮美。到江南水乡,四处流淌着的是柔情蜜意。东南沿海省份,人的性格更温和,更擅长精打细算。这些不同的特点都会滋养出不同风格的艺术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都是可贵的养分。

刘世树:作为一位八零后的画家,你还非常年轻,艺术之路还很长,在艺术创作上,有什么样的野心?

李万锋:野心不敢说,但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希望自己趁着还年轻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和养分,让自己的艺术道路更宽阔,更长久。也希望能带动生活中一些朋友,能有更多人懂画,赏画,爱画。将来有条件希望能培养一些孩子、青年,让更多人热爱艺术,传承国画之美。

--> 2017-11-16 —— 对话著名青年画家李万锋 1 1 团结报 c1247.html 1 千磨万击 锋发韵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