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新
如同浩繁绵密的花事年复一年层层叠叠翻涌不息,亦如亘古以来且歌且舞欢欣和畅的年节,那些乡场,是千百年来,滋养乡间物事和人文地理的固定节日,亦如开在乡间镇里平旷野地绚丽灿烂的繁花,永开不败,常开常新,汩汩流淌,摇曳生姿。而赶场,便是身着节日盛装赶赴一场约定俗成的美丽心事,既可怡悦心情,陶冶情趣,交游欢聚,亦可大有收获,故而人人掐指,乐而思之,思而往之,往而不倦。
湘西古丈当地乡谚有,“五天五天赶一场,不赶河蓬赶草潭。”说的是五天赶一次河蓬或草潭乡场。其实,在古丈有七个乡镇设场,农历尾号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时间不同,设地不同。而最大的乡场则是逢农历尾号为三八的古阳镇场,亦称三八场,其规模是其他乡场无法比拟的。赶场地点在古阳镇下溶湾农贸市场,全县12个乡镇及周边永顺、保靖、吉首、麻阳、沅陵等地人都会来此赶场。
古阳镇政府所在地窝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两边皆是高峻的大山。省道S229串起默戎、双溪、古阳、红石林、断龙山等乡镇穿镇而过,枝柳铁路从半山腰穿洞而去。此外,双溪、平坝、高峰、山枣、岩头寨等乡镇也有水泥路通达,大大小小联通古阳镇的公路不计其数,更有多如牛毛、细如血管的羊肠小道终年为茅草繁花所覆,从田麻、从南山、从小河、从青云山,从狮子口,从山顶、从平峡、从山腰、从山麓逶逶迤迤、缠缠绵绵、羞羞答答通向古阳镇。有了路,有了各式各样的路,就有了着色彩缤纷的簇新服饰的土哥苗妹,唱五花八门的歌调,从各个不同的门洞里,携一路烟尘,或背或扛或挑或提,从四面八方汇入古阳镇场,赶赴一场约定的盛会。
“赶场去咯!”天刚麻麻亮,清晨里不知谁的一声吆喝, 山寨的木门打开了,一阵鸡鸣狗吠,山寨从睡眼蒙眬中醒来。
山歌起了,木叶调起了,小背篓背起了,山野的罡风飒飒起了。
公鸡是被绑缚了翅膀和双脚的,咕咕咕拉长了声音直叫唤,塞在背篓里,用竹棍篦住,只留长长的脖子从篦缝间伸出,赤红了冠子,随着主人走路起伏,长颈一上一下弯曲,鸡头悠悠晃荡,仿佛巡视的将军。一只蜻蜓飞来,想落在鸡冠上,公鸡呜呜咆哮,蜻蜓打着旋儿飞走了。
猪是在清晨就杀好了的,红是红,白是白,一个猪分成两半,男的扛了半扇猪,也不换衣服,油光水亮的衣服不知扛过多少猪。另一半则是女的用背篓背,忽闪忽闪敲击着背篓。男的在前,女的在后,相跟着挥洒一路猪肉的原香。因为镇上屠夫太多,他们会将屠桌从平日档口移出在场上争个好位置,乡里屠夫必得起个大早,找个好的廊场,好早点把猪肉卖完回家。
远远的,一叠高高的背篓从牛路坡向山下缓缓移动,一会儿出现在山坳,一会儿隐没在竹林,一个,又一个,不见人影,只见重叠的背篓小山一样向山下移动。这是杨家河人赶场卖背篓来了。
有人挑了两筐猪仔,猪仔一路嘤嘤叫唤。有人背了一箩鸡儿,鸡儿一路叽叽咕咕。有人挑了一筐鸭子,鸭子一路嘎嘎叫唤。有人赶了一群羊,从山间小路白云一样飘下。有人赶了一头牛,一路吃草,一路哞哞叫着从山顶晃来。
乡场上,蛇皮口袋一例是打开着的,新打的粳米颗粒饱满圆润,在清晨的阳光中浮现白蒙蒙的光晕。口袋旁边大爷大叔大婶大嫂皆以背篓为凳,屁股陷进背篓里,大爷卷着喇叭筒吧嗒吧嗒吐着浓烟,大叔不时从兜里掏出白沙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大婶大嫂忙里偷闲,竟然纳起鞋垫。有老婆婆、妇女一袋一袋比较着米质,抓了一手仔细分辨,还用牙齿咬碎。这时,一位戴灰色毡帽和手表年逾七旬的大爷佝偻着腰,提着一杆长长的秤,在卖米的地方逡巡,有成交的便大喊,“大爷,大爷,过把秤了。”“秤平斗满,成交!”大爷一声吆喝,成交,由卖米人付费五角,场场如此。紧挨着米场的是卖鸡鸭和蛋的。鸡鸭们被缚了双脚,趴在地上动弹不得,人经过时翅膀不停地扑腾。十几斤重的旱鸭子嘎嘎嘎地叫得厉害。鸡蛋放在背篓里,里面铺了稻草,或放在袋子里,下面垫的是稻壳。“看一看,看一看,土鸡,土鸡蛋,自家养的土鸡,放心买咯。”一位妇女抓了一只鸡,一会儿看看鸡脚,一会儿掂掂重量,卖鸡的大叔不失时机地兜售。过了鸡鸭场是卖鸡仔的。一群鸡仔在围栏里圈着,金黄的毛绒粉嘟嘟的,在圈里翻滚,一浪一浪地漾着,叽叽叽,一片叫声。“我的鸡仔是良种,价钱便宜,买几只不?”卖鸡仔的向看鸡的人打问。“我每场都要来的,绝对放心咯。”于是,把鸡仔放进早就准备好的纸盒里,纸盒开了洞眼,不至于让鸡仔窒息,然后放在背篓上,汇入人流中。
乡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一会儿,你的背篓挤着了我的背篓,卡住了,后面的不免焦躁。一会儿,你的伞勾住了我的衣服,至于踩了鞋跟更是常有的事。大家恼归恼,怨归怨,人流还是在慢慢蠕动。
乡场上,你想要的物品都能找到。有外地游商,身上挂满了挂衣钩、围裙等物品,在场上叫卖。有卖油郎在场边陈列了各式油瓶,里面装满了黑亮的菜油。在这里,无论南杂百货,还是乡里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这里,人们可以感觉到四季的变换,乡里时令蔬菜和水果感应着季节的变化。倒是来自北方的苹果四季不断,让人分不清是否当季。妇女们会背了精致的背篓,精心挑选心仪的菜蔬,白里透青、青里泛白的大白菜,健壮的红萝卜、白萝卜,纤细的胡萝卜,清香四溢的青菜和芫荽。这些为农家肥所滋养,在阳光、雨露里自然长养着的时蔬,清脆、多汁、甘甜、醇香,是人们的口腹最爱。一位老奶奶来卖鸡蛋,当然是正宗的土鸡蛋了,一个妇女全部买下了,给了一张票面50元的钞票,这可为难了老奶奶,老奶奶左瞧右瞧,一会儿用手摸,一会儿对着太阳照,嘴里喃喃自语,“这么大的票子,我怎么找得开?”有时,确认了是本地鸡,有的妇女会紧紧抓着卖鸡人的背篓,生怕别人抢了去。当然,能买到一只本地正宗的土鸡,那就更惬意了。
随时令变化,乡场上会及时出售山里的土特产品。春天里,鲜嫩的竹笋上市了,有青绿的皮裹着的,一枝枝插在背篓里,或是装在蛇皮口袋里,像绿色的箭镞,也有煮熟去了皮,白白胖胖,用稻草一把把捆好,盛在铁皮桶里,几块钱一斤,随你挑,由你选。青绿的蕨菜秆顶着卷曲的头,一捆捆用芭茅草束缚着,一堆堆放在薄膜上,带着山野的气息,招人眼目。香椿上市了,紫红的细叶,暗红的嫩茎,一手一手捆着,树立着,像山村待嫁的娇弱的新娘,羞红着脸;野胡葱披散着青绿的长发,伸展着青绿的长颈,挂着洁白圆润的肚腹,蓬松着纷乱丛密的白胡须;地米菜青葱欲滴,散发着扑鼻的芳香,一会儿的工夫便被人们抢购一空。秋天里,金黄的柑橘上市了,这是本地出产的农产品,在S229公路一线随处可见,橘农除了卖给上门收购的客商外,也会在赶场天来卖,大堆小堆堆满了乡场。深褐的板栗也赶趟上市了,赶场人蹲在板栗堆前,细心地挑选着。碧绿的西瓜圆滚滚地堆放在街道两旁,小山一样,皮肤黧黑的老瓜农坐在倒扣的背篓上,抽着旱烟,任由人们翻来拣去。围着农贸市场,一年四季轮番上演着四时瓜果蔬菜进行曲,让城里的人们感应四季的变幻,找回乡村的味道。
不知从哪里来的商贩,把花花绿绿的衣服摆了一地,手持喇叭,“五元一件,五元一件,随便挑,随便选。”有两口子把家里多喂养的一头猪卖了,直接调送屠夫划不来,自己把猪宰了卖,铺了硬纸壳,在地上砍起来,男的卖,女的收钱,一会儿就把猪肉卖完了。也有卖南杂百货的,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应有尽有,喇叭里放着流行歌曲招徕顾客。有来自四里八乡的苗歌娘,围着小小的收录机品评着苗歌,有两个捉对对起歌来,不时赢来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也有游医“镶牙取痣,免费检查”,因为价格便宜,还是有人前往就诊。也有民间草药医生把薄膜铺在地上,把各式草药摆在上面,摆着招牌,写着主治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寒热风湿、痛风、胆结石、糖尿病等二十多种疾病。
在牲畜交易区。猪叫、牛哞、羊咩,一片喧闹,一片鼎沸。不少村民对着一头毛色油亮、犄角凶狠的黄牛品头论足,交口称赞是条耕田的好牛。猪仔是用竹筐装着的,里面装了两三只,呜呜叫着,作狼奔豕突状。一位卖主提起一只白色猪仔,猪仔欢叫着,四蹄乱蹬,让买主品鉴,这猪仔要得么?一番讨价还价,成交!猪仔装入蛇皮袋中,一对夫妇将买得的猪仔抬回家。猪卖完了,自然也把衣服弄脏了,卖猪人把弄脏的穿在身上不脱下,随便刷一下,不用晾晒,简单省事,山里人就这么爽快。
该卖的卖了,兜里有了几个钱,该买的也买了,已是日上三竿。镇上米粉店满街都是,且口味极佳,这是要吃上一碗的,有爱酒的,还会扯上二两苞谷烧酒,有滋有味,舒坦极了。更有同村来的几个人,到场边店要了一个火锅,架在炉子上,蹲的蹲,坐的坐,脱了衣服,买一壶酒,各人一杯,把苞谷烧酒扯得滋滋有声,好不惬意,山里汉子就这么豪爽。
夕阳西下,满满当当的背篓又装上满满当当的物品。回乡的公路上,满载着乡亲的各式车辆奔走在回乡的公路上。四下里回乡的山道上,赶场的人们背着满满的收获,呼朋引伴,边走边唱,唱红了天边的晚霞,唱出一轮明月,回乡的路途变得越来越明亮旷敞,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