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唐正海 唐宏萧
11月12日,在李铁骑踏虎凿花工作室里,李铁骑正一丝不苟细心地装裱不久前刚凿刻好的作品《欢庆十九大》。套框、裁边、压边、装框、压平,在他娴熟的动作中,不一会儿就装裱完成。
李铁骑是泸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创作团队经过20年不断创新,将传统踏虎凿花从单色带入多彩,从单一走进多样化,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营销融入市场走出国门,在让踏虎凿花焕发出的勃勃生机里表达满满的文化自信。
踏虎凿花发源于泸溪县合水镇踏虎,这一用刻刀凿制的剪纸艺术,曾是百姓的最爱。而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加上销售渠道不畅,样式老化、缺乏创意等诸多因素,致使传统踏虎凿花一度遇冷。2008年踏虎凿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加大凿花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力度,县里创办了传习所,由李铁骑出任所长。怎样才能让传统的老艺术重新走进人们生活并赢得青睐?李铁骑开始带领团队潜心研习,尝试着种种创新以推动凿花古老手艺的传承和发展。
李铁骑摸索出,传统凿花题材多为花、鸟、鱼、兽等,题材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凿花艺术的发展,要想让凿花传统工艺在当代人们中扎根,首当其冲是要在题材上创新。
2013年,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为创作题材,李铁骑创作了长3米、宽70厘米的《习总书记来湘西》踏虎凿花作品,分“父老乡亲” 、“胜似亲人” 、“心心相印”三个场景刻画了习总书记湘西调研扶贫的情景,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从2014年开始,紧扣精准扶贫脱贫主题,李铁骑先后主创了《神秘湘西》、《矮寨大桥》、《茶园姐妹》、《湘西鼓舞》、《画里泸溪》等100多幅反映身边变化的凿花作品,同样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
从尝试题材创新带来的影响中,李铁骑深受启发。他顺势而为拓展创作题材选择领域,紧跟时代,将创作的触角伸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将目光瞄准时代发展孕育出的新生事物,在大众瞩目的山水风光、旅游景点、城乡新貌、美好生活、民族特色等领域中选择素材,运用踏虎凿花艺术表现时代的新变化,用凿刀记录时代变迁。题材的创新赋予了作品时代的生命力,也让踏虎凿花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群的关注。
条件限制,以往的传统踏虎凿花主要以黑白、红白等单层套色形式表现,使得作品的内容丰富度、鲜活度、感染力等提升受到了制约。怎样破解这些难题,让古老的传统艺术进一步深入人民的生活,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爱上凿花?李铁骑一直在思考、摸索、借鉴、研习。
步入21世纪,随着数字摄影、摄像、印刷、电脑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并在人民生活中普及应用,现代科技的进步也给传统的踏虎凿花工艺的创新带来了机遇。2012年,李铁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河北蔚县剪纸通过运用多层套色工艺,传统工艺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和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立即奔赴北京学习多层剪纸套色工艺,学成归来便创建自己的踏虎凿花工作室潜心研习,引入摄影、电脑色彩分层制图现代技术开发踏虎凿花多色套刻工艺,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2014年5月,经过一年多时间反复尝试,他成功地将电脑分层套色技术融入踏虎凿花传统工艺,采用这一新创的工艺创作出了第一幅多色套刻踏虎凿花作品,让凿花走进了多彩的崭新时代。
工艺创新丰富了传统艺术色彩提升了表现力,李铁骑还巧借摄影技术成像,利用电脑设计构图,精益求精制作凿花底版,运用传统技艺凿制,提升凿花的立体感、穿透力、感染力,作品也随之愈发生动、逼真、鲜活,给进一步创新创作注入了活力。2014年,他的第一幅人物肖像凿花销往马来西亚。2017年8月21日,由李铁骑领衔采用多层套色工艺创造,反映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历史巨变,长8米、高1.26米的踏虎凿花长卷《画里泸溪》通过世界纪录协会认证,成功申报为世界最长的手工雕凿踏虎凿花作品。
凿花题材、工艺、表现手法的创新给传承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李铁骑因势利导创新作品包装、销售模式,推出DIY踏虎凿花私人定制业务,开发出人物肖像、婚纱照、挂牌吊饰等贴近人民生活的30余种多色套刻踏虎凿花产品,创立了“泸溪县踏虎凿花艺术品电子商务工作室”,注册网店展示和销售踏虎凿花作品,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互动把藏在深闺中的古老艺术推向了市场走出了国门。今年1至10月,李铁骑工作室踏虎凿花产品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元,产品远销泰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古老传统手艺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展。
“现在,踏虎凿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对我充满了自信。”党的十九大将中国带进了发展新时代,面对未来,李铁骑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