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17年11月21日

范诚纪实散文 创作的价值与意义(下)

范诚代表作 石 健 摄

章罗生

最后,尤其应指出的是,范诚的散文创作继承沈从文等前辈的传统,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可知,从鲁迅的《故乡》及其所影响下的“乡土小说”派,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与老舍笔下的“北平文化”,再到新时期以来刘绍棠、贾平凹、张炜等人的“乡土创作”,其乡土文学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蔚为大观。其中沈从文及其湘西叙事,对湖南文学的影响尤大——这一点,我们从周立波、谭谈与韩少功以及湘西籍少数民族作家彭学明、龙宁英等人的创作中,均可见其端倪。正如有人所指出:沈从文的“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以及大部分小说,那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离现在几乎一个世纪了。现在再看湘西,可以说山川依旧,物是人非。如果再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来了解湘西,只能说是寻梦”,而范诚的《走玩湘西》等,“既有湘西八个县市的主要介绍,风景名胜,也有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杰出人物,以及这些人物演绎的精彩故事,甚至也包括这块地方的特产美食,可以说是浓缩了八个县市的精华部分,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没有对湘西的真切了解,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没有对湘西的真情实感,是写不出这些东西来的”。的确,纵观范诚的系列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但继承而且多方面发展了沈从文的传统:

一是对故乡的热爱与多情。沈从文的作品饱蕴着对故乡的深情,范诚更是如此。正如他所说:“虽然长大后离开了故乡,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常萦回脑际,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情愫越来越炽热,对故乡的思念也越来越强烈”;“我爱故乡的山水”,“爱故乡的风物”,“爱故乡的文化”,“更爱故乡的人物”。正是这种强烈的“思念”与“爱”,才使他接连写了《崀山走笔》与《崀山乡土》等“崀山”系列。对第一故乡“崀山”如此,对第二故乡“湘西”也不例外。正是因为大学期间读了沈从文作品后,“为这块神奇的土地深深吸引”,毕业时才“别无选择地来到了湘西”;也正是因为他爱湘西“山川的秀美”“人性的纯朴”与“文化的独特”,他才在湘西工作了27年,并接连写了《阅读湘西》与《走玩湘西》(包括《本色凤凰》与《凤凰那些人 那些事》)等“湘西”系列作品。

二是描写的全面与系统。沈从文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文学大师,是因为他以“乡下人”的身份,执著、系统地讲述了独特的“边城”故事与再现了神奇的“湘西世界”。在这方面,范诚亦有继承。沈从文的笔触所至,虽也不限于“小湘西”而延伸到了沅水流域等,但他主要是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记述其所见所闻所感。而范诚,由于他比沈从文在湘西生活的时间更长,尤其是因为其记者身份而态度更主动、表现更勤奋,因而其题材范围(或视野所及),不但包括崀山、张家界等在内的“大湘西”与“泛湘西”(湘西南),而且对包括“边城”在内的“小湘西”(即当今湘西自治州所辖的8个县市),也尽收眼底、无一遗漏。同时,在具体描写其风景名胜、乡土风物与民俗传奇等方面,也很全面、细致。如在《崀山走笔》(5篇)中的“地理名胜”与“乡土风物”两篇,分别描述了24处风景名胜与讲述了22个民俗故事;《崀山乡土》4篇中有3篇分别为“乡风·乡景”、“乡土·乡物”和“乡情·乡俗”(另一篇为“乡人·乡贤”),其中每篇包括30篇左右的短文;《阅读湘西》5篇中有3篇分别为“山川形胜”“乡土风物”与“民俗传奇”,其中每篇包括10—35节具体描写的短文;《走玩湘西》更是如此:10章中前8章分别介绍吉首、凤凰、泸溪、花垣、保靖、古丈、永顺与龙山等县市的特色景点与特产美食等,后2章集中介绍土家族与苗族的民俗风情及其民族文化等。

三是人物的众多与鲜活。沈从文营造的“湘西世界”不但人物较多,而且不少形象鲜明。其中不但有自传等纪实文学中的陈渠珍与父母亲人,还有小说等虚构文学中的翠翠、老船夫与水手、妓女等。范诚在这方面写得丰富而实在。其中《崀山走笔》5篇中有3篇写人:“人物风流篇”记述了杨再兴、李敏、江忠源与刘光才等30多个新宁籍历史名人的事迹,《崀山乡土》中的“乡人·乡贤”篇35小节,除继续考证与描述了杨再兴、江忠源与刘光才等人的事迹外,又增写了“刘长佑的传说”“刘坤一:最早提出对日持久战”“陈鸣志:祖孙抗敌逞英豪”“陈毅认老乡”与“刘永济捐资救母校”“龙舟传人”等;尤其是《本色凤凰》与《凤凰:那些人 那些事》,更以主要篇幅写人——尤其是集中写了熊希龄、陈渠珍、沈从文与黄永玉等历史、文化名人。其中《本色凤凰》中的“从文旧事”分别写了沈从文的祖居、沈从文与陈渠珍、沈从文与胞弟沈荃将军,以及沈从文与母校及其最后归宿等;“大师乡情”分别写了黄永玉的故乡情、黄永玉与凤凰的题款、黄永玉与官庄河滩,以及他献给故乡的厚礼等;“名人传奇”除写了熊希龄、田星六与“苗王”龙云飞等人的传奇外,还写了抗日名将顾家齐以及贺龙与“湘西王”的交往等。《凤凰:那些人 那些事》除继续写了沈从文、黄永玉与熊希龄等的“人事”外,还生动记述了“湘西王”陈渠珍在青藏高原的旷世绝恋,以及他对沈从文人生与创作的影响等。作者所写的这些人物,有的较为集中、完整,如“成长履痕”中的自我形象;有的虽较为分散,但由于从不同侧面多层次描写,也使其形象生动、完整,如沈从文、黄永玉与陈渠珍等;有的虽着笔不多,但由于抓住特点,饱蕴深情,且结合趣闻轶事,故也印象深刻。

总之,正如有人所指出的:“我们在范诚作品中看到的湘西世界,不是普遍的、一般性、被粉饰和雕琢过的生活,而是独特的、个别的、带着作者情感记忆的生活本体。……它们不是一般的地方风情画,也没有情节曲折的恋情或殉情故事,却是湘西这块土地上的真实事件,是湘西人们的真实生活”;范诚的湘西叙事,不同于某些“流于旅游观光,充斥着外来者的走马观花和炫奇猎异”,而是更关注“那些在这块土地上艰辛劳作,与艰难环境拼搏的普通大众”。这确是剀切之见。

当然,在充分肯定范诚散文创作的成就、价值与意义的同时,我们也要探讨其局限与不足。如在内容与主旨方面,虽然某些篇什也不乏批判与思考,但总的来说,其作品主要是挖掘与展示家乡优秀、美好的一面,是以赞美与欣赏为主,而揭露、批判与理性思辨不够。与此相连,在体裁与形式方面,主要是篇幅短小的随笔、小品与游记之类,而缺乏更多选择与创新。当然,各个作家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积累、题材优势与风格特色,我们不应求全责备。但作为有理想、有追求且前途远大的作家来说,不断超越自我,在增强思想“硬”度的同时进一步追求形式的多元、多样,也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吧?

(全文完)

--> 2017-11-21 1 1 团结报 c1446.html 1 范诚纪实散文 创作的价值与意义(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