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诚
朋友寄来《乌云界下的日子》样稿,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一口气把它读完,里面鲜活的人物形象,独特的风土人情,如诗如画的语言,让人读后有如饮甘泉,生酣畅淋漓之感。好一本新时代乡土散文的佳作!
这是好友熊福民的新作。熊福民,笔名楚天之云、楚云,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人,诗人、书法家。毕业于毛泽东文学院14期中青班。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德诗歌协会副主席、《桃源诗刊》总编辑,也是大名鼎鼎的微信文艺平台“高举阁”阁主。出版诗散文《梦回桃花源》、诗集《回归原生态》,并发表大量散文作品。是湖湘文坛众星闪烁中的一颗夺目新星。
桃源县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得名,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地方。乌云界是常德至湘西必经之路边的一座大山,也是桃源县最高的一座山峰,现在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雪峰山脉与武陵山脉的交汇处。海拔一千多米,山顶常年乌云滚滚,霓霞缥缈,因此得名。
作者是乌云界山脚下郑家驿人,19岁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乌云界山区学校教书,当“孩子王”。辗转在乌云界几个学校,工作达16年之久。既教书育人,也看书学习,练习书法。乡村学校是农村联系整个山里社会的载体。小小一个学校,联通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接触到社会各个层面,各式人物。于是,作者将所见所闻,所历所感记录下来,便形成了乡土散文集《乌云界下的日子》。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的:“回忆过去,乌云界下的日子很清苦,也很诗意。这一段清苦和诗意,很青春,很有味,它主要写我的小学教书的日子,和这些日子中经历过的人和事,与曾经的梦。”
翻开《乌云界下的日子》,仿佛一股清新的山风迎面袭来。一篇篇短小精致的散文,就像山中刚刚采撷带着露珠的一束束小花,更像一首首小诗,清新、淡雅、本色、芬芳。看那些地名,黄石溪、芦花潭、黄金坪、枫香坪、高岩等等,一个个特别的亲切,仿佛是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再看那些人物,陈校长、黑牡丹、桃子、吴师傅、胜敏、桂清、建业等等,好像都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他们都是来自乌云界山中,率真纯朴,本色天成。他们之间演绎的各种故事,则各有千秋,耐人寻味。
翻阅全书,我觉得,作者为我们奉献的不只是一部乌云界的传奇,乌云界一片纯净的世界。而是一部描绘乌云界的优秀作品,经典文字。具体表现为:
一是塑造了乡土之上的芸芸众生。
翻开《乌云界下的日子》,就像打开了一个乡土人物长廊,一个个乡土人物迎面而来。他们一个个来自底层生活,有血有肉,鲜活生动。
《吴师傅》《火塘》两篇都是写在土匪窝里长大、又被解放军救出的吴师傅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白描手法,着墨淡淡的,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人物凝聚了深情,对于吴师傅最后因挖树蔸而不幸身亡,寄托着无限缅怀之情。吴师傅这个人有着传统中国人的勤劳、憨厚,同时,也有着一点狡黠自得,让人尊重之中又有着可怜可笑。
在文集的后半部分,作者重点刻画了几个乡土文化名人,像刘李叔、南先生、刘老树等。他们都有独特而复杂的人生经历,读书并不太多,然而酷爱学习,热爱文化,在乡村中显得特立独行,甚至比较孤独。可喜的是,是文化撑起他们生命之舟。尽管他们生活拮据,住着简陋的茅屋,没有像样的衣服,但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也有作品,他们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努力,写出了一些乡间传诵的作品,收获了自己满意的果实,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尊重。他们是新时代新农村文化人的缩影,也为我们树立了乡村文化人的典范。
二是描绘了一幅独特的人文风情画卷。
乌云界是出高山茶的地方,桃源人又有喝擂茶的传统,因此,喝酒喝茶,成为作者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展示人物个性的主要场景。朋友一生一杯酒,老友相见一壶茶,本身就可以成为一幅幅乡土风情画。
在《山里家访》一文中,陈校长带着老师去家访,本来是上门去催缴学杂费用的。没想到,学生家长知道老师要来,一定要请客吃饭。一般老师认为,学生家庭条件不好,经费困难,连孩子的学费也欠交,还吃什么饭?老于世故的陈校长告诉他们,这是山里人的客气,不吃饭就是看不起人家,以后就不好交往。这就是山里的习惯,也是山里的人情。所有习俗都通过故事的讲述展开,同时也展示着丰富的人物个性,描绘着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风情。
作者在文集中,多次写到相亲,不仅有朋友相亲,也有自己相亲。一般都是同事、亲戚或邻居张罗,然后男女见面,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有之。作者用淡淡的笔墨,不经意地描绘出来,就像勾勒一幅幅素描,既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这是一个时代的剪影,也是一个地域的风情画。
三是传递出作者对这块土地的真情实感。
读《乌云界下的日子》,我们可以读出沈从文、孙犁一些乡土作品的影子,清新、恬淡,而不失隽永。但仔细读过,又有所不同。因为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作为作者生活了十多年,为之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土地,作者是饱含深情的。作者在《后记》中表述的,“活着,就记下自己的生活,记下那些汗水、泪水、心中的潮水——用我们五千年传下来的黑黑的汉字。”
沈从文先生曾经说过:“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要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一个人,总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的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下,也不能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爱他,自然记录他、描绘他,镌刻在生命的骨子里,存储在生活的硬盘中。作者洋洋洒洒,如山溪水一路叮当、吟唱而来,就汇聚成了这部乡土散文集——《乌云界下的日子》。
(作者范诚,湖南新宁人,现为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作品刊发于《人民日报·大地》《芙蓉》等各种报刊并多次获奖。已出版《崀山走笔》《本色凤凰》等数本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