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勇
当前,许多青少年对网络游戏十分痴迷,而其中网络暴力游戏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校园暴力欺凌、青少年犯罪等。不仅如此,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有一种更为隐蔽、更为可怕的魔幻力量,会慢慢地向青少年的头脑渗透,甚至会让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内核和精神实质发生颠覆性扭曲性的巨大变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对此不可等闲视之,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认为,现代大众媒介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却把这些活动当作行动的代替物。两位学者把这些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精神麻醉作用”,认为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失去社会行动的能力。那么,对青少年来说,这种负面功能显得更加危险,更加具有破坏力,因为他们的身心都在发育之中,缺少对新奇事物的鉴别力。新兴的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较之传统报刊和影视,更加具有诱惑力和影响力。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能使整个精神被激动的情节所吞噬,五彩缤纷,乐此不疲。
当今世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艺术繁荣、生活品质提高都带来了划时代的巨大变革和动力,这是有目共睹的。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就越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酿成了惨剧。2005年11月14日,在安徽省庐江县,年仅16岁的少年胡彬在服用了农药之后,被紧急送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抢救,到达医院时,胡彬已经生命垂危,两天后,胡彬离开了这个世界。 胡彬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胡彬的家人、老师和同学几乎一致认为,网络游戏是胡彬自杀的罪魁祸首。因为胡彬在自杀前曾经在当地一家名叫“飞宇”的网吧里疯狂地玩了11天的网络游戏,随后就发生了自杀的悲剧。胡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经济状况良好,因为有父母的关爱,而且还没有升学的压力,由此可以判断,胡彬根本不可能由于学习和家庭的原因走上绝路,他也没有任何的劣迹记录。通过深入调查胡彬的方方面面,除了网络暴力游戏还真找不到胡彬自杀的其他理由。
研究表明,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很大,除了头脑发育受到影响,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更让人担心的是由网络暴力游戏引发出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网络暴力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网络暴力游戏对社会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它加剧了青少年对暴力的麻木感与宽容度,削弱了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和对社会的担当精神,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极为严重,最终由模拟暴力而发展为现实暴力。网络暴力游戏是一种“暴力娱乐”,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这些游戏在带给他们欢乐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破坏力。网络暴力游戏无疑是一种精神毒剂,是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也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催化剂。
应该高度关注网络暴力游戏问题,动用全社会的力量,防止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第一,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或制定出相应法律法规,如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法》,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上网有关规定;第二,鼓励和扶持游戏商家为青少年开发健康益智的网络游戏,要遏制网络暴力游戏的开发、延伸和传播,清除网络游戏中的显性和隐性“毒瘤”;第三,不妨借鉴影视作品的审核机制,以及实行内容分级制;第四,加强青少年手机和电脑使用的管理,家长、老师和学校各司其职;第五,在教育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健康准确的内容与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寓教于乐,疏导更胜于围堵,大禹治水之法,方能杜绝水患。我们要掐断网络暴力游戏的源头,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文化环境,使一代新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