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张 军 通讯员 向玉莲
“在这里务工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家人!”龙山县石牌镇城堡村的肖世国和妻子在镇上的小苏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可超过5000元。
肖世国是龙山县石牌镇城堡村的建档立卡户,几年前为治疗妻子的肌肉萎缩症,家里花费了不少,2016年,他被评为建档立卡户。他告诉记者,几年下来,妻子的病已得到稳定控制,现在两口子在镇上的合作社每年务工半年以上,加上自己也种植了5亩多百合,一年下来年收入可达近7万元,脱贫有望。
石牌镇是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一村一品(百合)示范镇”,也是龙山县闻名遐迩的“百合之乡”。从上世纪80年代,该镇农户就开始发展百合产业,2017年,该镇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值超过2亿元。
“我们合作社种植百合面积达700多亩,其中包括26户建档立卡户的110亩。”小苏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有发介绍,每年该镇贫困户在合作社里务工的有180余人,按季节性用工,每年务工可达6个月以上,月收入平均达2000至4000元。
“为鼓励贫困户入社,镇里利用长沙市雨花区对口帮扶资金的便利,出台优惠政策,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该镇分管扶贫的副镇长向怡介绍,为促成“企业有钱赚、群众得实惠、脱贫能加快”的多方协作共赢局面,他们将全镇注册成立的43家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起来,为贫困户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70个,每年季节性的百合种、挖、剥等用工就可达1.2万人次,月工资2000至3500元。此外,镇上还免费提供百合技术培训,联合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加工优惠政策,在市场价基础上每斤优惠1至2毛钱左右,部分特困户还免收加工费。
龙山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边远山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该县发展特色农产业助力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百合、柑橘、烤烟、蔬菜、中药材等优势农业常年种植面积在43万亩以上,年产值17.5亿元以上。
里耶镇比耳村自然条件差,上世纪90年代末,原村支书米显烈三上龙山,五下吉首,争得了州、县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请来农技专家谭世贤。在专家的建议下,比耳村村支“两委”决定引进市场上走俏的脐橙,短短几年,比耳村焕然一新,村民住上了新房。
近年来,因山深路远、信息闭塞,如何将脐橙卖出去,始终是该村村民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为打通百姓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10月,比耳村与腾讯公司合作,启动了“湘西为村”电商平台项目建设,并组建了比耳村“湘西为村”电商扶贫团队。2016年2月比耳村公众号销售平台正式上线,开始网上销售本村脐橙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产业+为村”的新模式,很快让比耳村的脐橙“飞”了起来。2016年底,“湘西为村”在比耳村启动第一年,全村20%的脐橙便实现了网络销售,网络销售收入达到1600多万元。如今,全村248户村民几乎家家都有小洋楼,还有40多辆小汽车。
百合作为该县主打特色产业,成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产业。2017年,该县收获百合面积8.2万亩,总产量7.4万吨,总产值8.19亿元。全县6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万多名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从事百合产业,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目前,该县百合常种面积8万余亩,辐射全县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5万余户农户,有规模不等的百合加工企业(作坊)100余家,产品远销上海、江苏、福建等20多个省市。
据悉,2017年,龙山县落实产业发展资金1.45亿元,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8.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经营主体建立了持续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完成柑橘、百合、蔬菜、烟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49.39万亩,建设柑橘、百合、烤烟万亩精品园3个,完成乡镇千亩标准园34个、贫困村百亩示范园454个、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个。2018年,该县财政预算投入产业发展资金4798万元,全部用于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和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在产业扶贫上,严格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要求,大力发展油茶、茶叶、中药材等产业,通过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多途径助力贫困农户脱贫,提升产业发展对稳定脱贫的支撑力。今年计划发展油茶5万亩,春季已发展2万余亩,建立了30个油茶专业合作社,入社户数4160 户,涉及建档立卡户1257户,另外,今冬明春计划发展茶叶6000余亩。